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国内部分地方翁姓宗亲源流

1.翁氏淵源簡介:
溯夫吾翁氏,世系出自錢塘,始祖為溢公,字庶任.周昭王庶子夫人觀白虹而有孕,
生子兩手,握拳不開,昭王支即開.左手有紋曰公,右手有紋曰羽,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加公於羽為翁,遂賜姓曰翁名溢,食采翁山,其地屬青州山東鹽官郡,卒繹端明王.傳衍二十四代至彌倫公時,因郝王政衰,諸侯紛爭攘奪,殘暴無道,公恥之,惟不忘厥祖,乃指其地之姓為翁.後經九代宏公避新室之亂,隱於南陽,與鄧禹鄰不復出仕矣.及至十一代有軒公,唐賜甲榜進士,官朝議大夫,宦遊福建為閩州刺史.因樂山水之勝,遂居福建莆田之竹嘯莊,是為入閩之始祖,至十一世茂禧公,出仕泉州,即定居於此.至十四世有諱何公,生子乾度公,官至郎中,居城內刺桐巷,娶妻妣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公,次子處恭公,三子處易公,四子處扑公,五子處廉公,六子處休公,當時六子齊榮,人皆稱之曰,六桂聯芳,傳為千古美談也.台灣翁姓多來自閩粵,分播全省綿延永昌,世澤綿長.
2. 義竹翁姓宗親來源:
竊稽吾義竹翁姓宗親,其祖籍乃係民國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科榜鄉依仁里塔尾寨邊社人治齋公下嫡孫.
貴溪公及濱溪公兩房之意孫.於清康熙年間渡台,建居台灣府諸羅縣龍蛟潭堡義竹庄,即現在嘉義縣義竹鄉是也.
貴溪公一支傳播直系嫡孫族譜,誠可貴之資料,與其接洽完成附刊.
濱溪公一支嫡孫以前亦有族譜,因七十年前日軍侵台,由布袋登陸,義竹地當衝要,部落被焚,故毀失無存,經翁振聲不惜勞力熱誠,探詢調查完成附刊.
3. 六桂堂淵源簡介:
世之言,翁,洪,江,方,拱,汪皆知翁氏出於錢塘,洪氏出於豫章,江氏為伯益之後,方氏始於周方叔,拱氏始於晉拱堅,汪氏始於魯汪侯之後,亦皆姬氏.後乎此者處厚公為洪,處恭公為江,處易公為翁,處扑公為方,處廉公為拱,處休公為汪,皆為宋乾度公之子也.蓋周昭王庶子賜姓曰翁名溢,食采翁山,卒繹端明王.傳二十四代至彌倫公時,適值郝王政衰,諸侯爭奪,公恥之,不忘厥祖,因指其地之姓為翁.又經九代宏公避新室之亂,隱居南陽不復出仕.至十一世有軒公,唐賜甲榜進士,為閩州刺史,遂居閩之莆田竹嘯莊,是為入閩之始祖.又經傳衍十一世茂禧公,出仕泉州即地而居,其孫維辛不忘母訓,皆登仕籍.迨十四世有諱何公,生子乾度公,官至郎中,娶夫人妣陳氏,生六子,長子名處厚,字伯起,宋建隆元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分姓洪,號敦煌,居朱紫訪.次子名處恭,字伯虔,宋雍熙二年梁璟榜進士,官泉州法曹,分姓江,號濟陽.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本姓翁,號鹽官,居竹嘯莊.四子處扑,字伯淳,宋開寶六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泉州法曹,分姓方,號河南,居竹嘯莊.五子名處廉,字伯約,宋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大理司有直監察御史,妣陳氏,分姓拱,號武陵,居馬欄.六子名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次兄同榜進士官,朝散郎邵州通判,妣陳氏,分姓江,號平陽,居東林.當時六子齊榮,人稱之曰,六桂聯芳.極一時之盛.分六姓分佈中原各地,以致台灣者,皆由此繁衍而來.

4. 翁氏各派系簡介說明 (由族譜序文節錄):
泉州派譜序: 其始祖點公字析伯進士江東提形由莆湯徒泉再傳而佐承相尚簡再傳而安卿宸卿分為二派幹別.

泉州派譜序(同安派及安溪派): 按吾宗自始祖弘以世系甚閱三山莆陽逮州譜比刊不爽然吾泉之翁氏則自莆田派十一世點公因南遊酷愛泉之風景文物衣冠之盛由莆徒居泉家于熙眷坊湯焉其他子姓後于之莆尚簡公獨居浯或武榮者有隊而封碑廢於涯至今尚簡公宅隴再焉其後宸卿之進犀公避亂得海安卿曾孫宜齊公贅居崇陽生齒既繁聚散不一慶長公之派在同安點公為一世祖慶保之派在永春慶佑之派在安溪即治齋公派是也.

莆田派簡介: 自弘圖內三十五世傳公後為崇安丹山派始祖福清則為四十二是布愈公後晉江則為四十四世點公之後其餘如漳之龍溪詔安平和南清龍岩漳浦之連江常樂沿之沙縣諾子侄皆未見家乘.

金門派譜序: 吾祖康叟公係七一代尚簡公之孫僑居浯江盤山儒子繫藉晉江破澗人也生於元末明初之間遷居浯江於後浦山下后州厝前祖沒妣王氏因屋被風雨漂壞就中掘提攜二孤饒庵公史庵公居於後沙後盤山生支分派.自康叟公傳下至一其英公九世以至開澎弘傑公十一世於大清本朝國初之間遷居於澎湖鎖港鄉聚族傳下子孫.

廣東潮州派簡介: 四十四祖弘公即是莆田派十一世遷居潮州之塘步為潮州之始祖入旦處休公之四世孫也潮陽捷陽程鄉饒平惠來諸子孫皆其益也.

常熟派譜序: 翁氏之使出於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於翁山因以命氏其有曰弘者仕楚官左居之原由弘而下二七世孫即鞠公官泉州刺史避石勒之亂始有原城渡江居浙江之西今錢塘仁和海鹽餘兆慈溪永嘉諸子姓皆其異也鞠之七世孫軒仕唐之官朝議大夫始遷閩居漳浦其諸子孫多散居浦田建陽福清崇安長樂之間皆以朝輕為閩之始祖朝靖之六世孫處厚宋建隆元年登進士第官禮部尚書員外郎閩俗所傳六桂之一也厚生綏綏生殿中丞損損生景文元豐五年登黃裳榜特奏名授常州無尉因姑蘇平江為我吳郡之始祖景文生敏中贈右奉議郎敏中生五子次例臣道議大夫與其端臣合葬於吳郡太平鄉序山青銅烏例臣庄五子吟子璘登慶元巳末進士官刑部尚書郎中葬拾都雅宣山之蔍自是為吳郡人宋新會丞治鳳者是弘四十七是孫也然璘之後漸衰落居姑蘇之相城里以力田為業其六是孫壽一公者配姚氏生三子其伯仲皆居城少子贅居常熟廟橋璇洲里是為九世祖.

翁姓的来台和世传的昭穆
明末的永历十八年,即公元1664年,当时正在台湾的延平郡王郑成功的麾下,就有两位姓翁的重要人物出现,他们是文官翁天佑,和武将翁升。

翁天佑就是在永历十八那一年,追随郑经自厦门,渡海来台继承王位的,后来曾做到承天府尹的官,「台南市志稿人物志」中,列有他的专传;翁升,是当时十万义军中的前卫镇,他的来台,还要比翁天佑早些,永历十八年,他正驻防于打狗(今高雄)附近。

这一文一武两位郑氏的重要部属,其后有没有被清廷逼回大陆,尚无明确的文献可穆。

不过,从他们的事迹,已足以证明翁姓与台湾的结缘之早。

除了翁天佑和翁升,先后出现于历来有关史籍的翁姓大陆移民,大致尚有下列十位:

刘枝万「台中彰化史话——康熙四十七年,原籍福建的翁士俊,中了武进士,其事曾哄传整个台湾。

伊能嘉矩「台湾篇」——乾隆五年,有一位翁姓,与张、林二姓合募三邑人,到竹南一堡的香山蟠桃庄开垦。

「台湾篇」——乾隆四十七年,有一位翁姓移民,为了躲避漳泉械斗,由北港从居新港麻寮庄。

盛清沂「台北县志稿开辟志」——乾隆年间,原居归善乡的翁士轩与翁兴存,兴颜衷结伴,到现在台北市景美区的兴福、兴德二里拓垦。

「嘉义县古碑文集」——道光十六年修筑嘉义城时,曾有一位翁枝山捐钱。

「南瀛文献」——道光廿六年,翁顶宗与在民合筑直加弄婢岸。

「台北县志稿开辟志」——道光年间,有一位翁姓入垦今台北县双溪乡和美村扫洞。

「同上」——道光年间,安溪人翁某,到达台北县三峡镇成福里少姿坑开垦。

「同上」——道光末年,有一位翁姓安溪人,前往台北县坪林乡的粗窟村开垦。

「台北市古碑文集」——同治年间,住在监水港的翁煌用,被补录为嘉义县学禀生。

由上述的记录看来,当初翁姓的开基台湾,是在各地平均发展的,因此,多年来翁姓也一直是遍布于台湾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已是全省的第四十一个大姓。

尽管分别散居于各地;由于彼此间的源流相同,血缘极为接近,台湾各地的翁姓家族,当然也有他们世代相袭的昭穆,截至目前所知,大致有下列诸项:

同安县:「金(一世)起允慎碧,文世汝南望,忠必仲西大,克梅冰皇垣。银?柳同兰,义方须教子,崇美开远运,扬名远代期。」

平和县:「明(十二世)开昭奕世,礼仪振扬名,攒绪千秋业,延锦鼎显荣。」

福清县:[元( 七世)亨利贞,廷启文明,克绍宗德,兆庆升平。」

晋江县滬港:「孙(九世)建业其有德,子修道以成名。」

晋江县:「土(九世)登科必读书,家为养是良谋。」

晋江县:际应世元,孝悌忠信,温良恭让,德礼乃立,修身齐家,治国临民,光于朝庭。

永定县:「初(十三世)征芳子建崇阳,大德相承世泽长。妙读古来皆宝重,伦常允迁愈无疆。」

金门县:「康(一世)饶守能宗,继承维廷俊,乔高腾永耀,君德亨文明。克绍光前世,崇美允兴隆,立志宜端正,嘉端乃丕昌。」

潮阳县:「兴(十一世)嘉登庸时,宋德如乾泰。」

普宁县:「元(八世)必新瑞廷仁茂,祖德荣昌亿万年。」

安溪县:以开基安溪科榜的翁治斋为第一世其后至第八世为「俊、克、秉、子、曰、儒、留」。自九世至四十八世,则分为两种:

——「碇调胤柽煌,垣钟沛朴炯。??澄柏炯,坤银溢??,垲锦清梅炳,堞剑泽梓炀。??江棣灼,堞镜渭村烘]。

——「文士元允有,金壬志仁和。天赐平安福,人庚椎颂歌。及身勤作善,奕世庆登科。忠孝维家园,雍容永大罗。」

台湾翁氏的世传昭穆,因祖籍的不同而各异,可以说是最为单纯好认了,凡是翁姓的子孙,只要知道了来台开基祖的原籍,便不难找到自己的辈序排行,进而认祖归宗。曾经出任台湾省民政厅长的翁铃先生,是桃园龙潭人,是台湾翁氏这一代杰出子弟之一。翁铃先生的祖籍,是广东省的普宁县,是普事翁氏一世祖翁尚进以下的第十一世裔孙,而根据上述的普宁县翁氏昭穆「无必新瑞廷仁茂」,翁先生应该属于[ 瑞」字蜚,因此,他的字便叫作「瑞堂」,他的尊翁为翁新顺先生,祖父为翁必照先生,曾祖父为翁元乾先生……,完全依照家族世代相袭的昭穆排行,真是世系井然,有条不紊。中国人之所。以有重视「昭穆」的传统,在翁铃先生的身上,无疑可以找到最具体的答案。

另据中原新闻网介绍:翁姓有一支出在河南禹州

赞(1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国内部分地方翁姓宗亲源流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1

    重庆渝北(江北县)翁氏,系入川翁氏支系法麟祖之后。
    法麟公世居广东惠州府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为老谱牒所记之始祖山九公之十一世孙,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随“湖广填四川”之大流领子徙川,先至重庆府江津县高牙铺佃耕,后于雍正八年购置重庆府綦江县附里六甲木瓜溪(今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木瓜村境)田产百亩定居。
    法麟公为吾族入川开基始祖,传五子:万星、万荣、万清、万禄、万盛。后五大房分迁各居重庆府江津、綦江、江北等县,并创立本翁氏宗支字辈二十字:法万思山应,玉正天兴顺;世代增广德,仁义礼智信。
    入川二代祖万星居綦江木瓜溪,传五子:思圣、思仁、思聪、思义、思礼,因落业地人多地少,后外迁分居。其中,思仁、思聪、思义三祖迁居江北县义里、仁里等地落业开基,为渝北(江北县)翁氏始祖。
    入川三代祖思仁、思聪、思义三祖于清嘉庆初期(约公元1800年)自重庆府綦江县木瓜溪外迁至江北县,落业地为理民府(江北县)义里一甲柏杨湾(今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境内),克勤克俭。后嗣子孙又分迁江北县各境。
    思仁祖传四子:北山、翠山、岐山、祥山,迁居江北县仁里三甲(今渝北区统景镇境内)。
    思聪祖传三子:东山、乾山、凤山,迁居江北县仁里三甲(今渝北区统景镇境内)。
    思义祖传五子:南山、衡山、明山、岱山、武山,迁居江北县义里一甲(今渝北区兴隆镇境内)。
    渝北翁氏三祖落业渝北迄今已逾200年,历清嘉庆之盛事,及晚晴之衰败和民国战乱纷争,其后嗣子孙均系写佃耕种以营生,甚为苦楚。国力衰弱的年代里,因后嗣读书者甚少,而入川近三百年来,仅于嘉庆七年(1802年)大规模修谱一次(谱书残本现由思义祖之裔孙珍藏,其将本族宗亲详情悉数收录成册,后又陆续补录众多后嗣简况),成谱书一册,另又抄录一册(由思聪祖之裔孙珍藏,亦为残卷)。之后,各支后嗣均以糊口为重,无力打理族事,未再修谱,只有各执谱之人对本支族人之事予以记续。
    2012年,经渝北礼嘉翁氏各族亲共同努力,历时3年终于修成《盐官堂—礼嘉翁氏族谱》一册,涉及始祖渊源、祖考图集、世系源流、家史故事、寻宗事录等基本内容,同时也广泛收录了各派老谱序、族亲通讯录、分派居地及简谱,以及与吾族翁氏祖考相关的各类常识以供参阅。该谱共刊印11册,思仁祖裔孙—礼嘉开基祖天富、天贵、天全三房—之后嗣均有捐修者各得一册世传珍藏,以作后辈溯源之参考。
    经各老祖辈口述相传,晚晴衰败和民国战乱纷争期间,渝北翁氏族人因病疾而逝者、被抓丁从戎者众。为此,虽老谱牒记叙族人众多,但今渝北翁氏族人却相较甚少,粗略统计约200人左右。各支系世系关系略览如下:
    渝北礼嘉翁氏,思仁祖派下。自柏杨湾迁统景场,再由统景场半边街迁古路场乌龟桥,再迁礼嘉菜湾村。已传五代(至入川第十二代),现有“兴、顺、世、代”等字辈族人。
    渝北区古路芋头沟翁氏,思仁祖派下。自柏杨湾迁统景场,再由统景场半边街迁草坪场芋头沟。现有“兴”字辈族人。
    渝北统景兴发翁氏,思聪祖派下。自柏杨湾迁统景场,并世居严加槽、桃子坪、兴发等地。已传六代(至入川第十二代),现有“兴、顺、世”等字辈族人。
    渝北统景同兴翁氏,思聪祖派下。自柏杨湾迁统景场,并世居观法寺、同兴村。现有“顺、世、代”等字辈族人。
    渝北统景御临村、渝北统景平安村、渝北大湾点灯村、渝北大盛等地翁氏。均与统景同兴翁氏为近宗。现有“顺、世、代”等字辈族人。
    渝北兴隆翁氏,思义祖派下。自柏杨湾迁兴隆场寒水湾,再迁黑河沟。已传八代(至入川第十三代),现有“兴、顺、世”等字辈族人。
    另外,綦江区永兴镇木瓜村,江津区珞璜镇小岚垭村、珞璜镇和平村、贾嗣镇崇兴村等地翁氏与渝北翁氏同为入川法麟公之裔孙。

    如有本宗支族人见到此文,请与重庆渝北翁顺春联系,手机:15826069710,QQ:14815171

    重庆渝北翁氏11年前 (2013-09-27)回复
    • 欢迎宗亲指导

      wengshi11年前 (2013-10-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