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翁氏考略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翁姓出源有五:

(一)上古夏朝初建时期,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二)翁氏出自姬姓,为西周周昭王的后裔。

相传西周昭王瑕时(约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间),周昭王瑕的庶子出生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有昭王瑕去掰才掰开。只见幼子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周昭王瑕于是给幼子赐姓翁取名溢。许多《翁氏族谱》都采纳这种说法,如:《海虞翁氏族谱》载:“其先出于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翁为姓。其后人有称弘者,在楚国为官,居于梁之原城,因此弘、翁同脉。”《六桂渊源总述》也说:“在周朝,昭王有个儿子名叫翁溢,字庶任,封官于翁山地方,即现在的山东青州盐官郡。翁溢死后追封为端明王,为翁氏之元祖。”

(三)翁氏出自姬姓,以封邑为姓。

《元和姓纂》也说:“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其子孙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翁山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今浙江省定海东,一说广东省翁源。据《姓氏考略》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香港白沙《澳翁氏族谱·翁氏源流分派》载:“梁原城,始祖弘公受姓赐居之地。周昭王庶子食采翁山,封楚国左丞相。今江苏镇江府丹阳县是也。”

翁姓出源有“源自夏代,望出钱塘”的说法。

各地《翁氏族谱》对翁溢与翁弘是否同一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宋元四年(1089年),薰休书“翁氏族谱序”时说:“翁姓乃帝喾之后,周武王胤胄也。昔昭王时有大山,名游四畔九十四。山顶十一面,环居有百姓。昭王即王三年,因游汪面山,遇一女汪氏,王即封汪山夫人。一日与王同游,忽见白虹贯日,歉然不安,遂感有孕。经十二月,诞生男子,手拿三日不开。宫监奏王。王命有香水沃其手。手即启,左手握‘公’,右手握‘羽’,令为字。遂赐姓曰‘翁’,名曰弘,后封楚国左丞相。又食采翁山。翁氏有姓,盖肇于兹。”而台湾嘉义义竹翁的资料却介绍说:周昭王有个儿子名叫翁溢,字庶任,封官于翁山的地方,即现在山东青州盐官郡。溢公死后追封为端明王,为翁氏之元祖。传到了二十四代弥伦公,正是周赧王時代(公元前256年),当时政治衰微,天下纷乱,诸侯互相侵夺,殘暴无道。弥伦公十分愤慨,退避隱居,过着平民生活。不久,周朝灭亡,弥伦公的子孙,仍然守着姓“翁”。 后來,传到五十代(翁姓始祖二十七代)弘公,字用拓,为楚国左丞相。《海虞翁氏族谱》也说载:“其先出于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翁为姓。其后人有称弘者,在楚国为官,居于梁之原城,因此弘、翁同脉。”《六桂渊源总述》也认为:“更历至五十代(翁氏始祖二十七代)弘公,字用拓,为楚国左承相,居梁之原城,为梁之原城开基始祖。”

(四)翁氏为春秋时周景王(公元前844~公元前520年)之孙翁伯的后裔。
《前汉·货殖传》载:“翁伯以脂而倾县邑。”《史记·货殖传》也载:“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据《搜神记》载:“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於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 雍伯即为翁伯。据《御览》引用《阳氏谱叙》的记载说:“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御览》又引用《水经》的说法:“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甚清,常澡浴,得玉璧一双于泉侧。”有些《翁氏族谱》将翁伯列为翁氏得姓第三世祖,为翁溢的裔孙,翁莆君的长子。这不妥。因为,翁伯即是周景王时代的人与周昭王庶子翁溢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祖孙关系。《东安翁氏宗谱》将翁伯列为汉代翁梁君的长子更为不妥。这里,依《阳氏谱叙》的说法,将翁伯列为翁姓的另一出源。

(五)为蒙古族镶旗人卓蒙古特氏改姓翁。

清代,蒙古族镶旗人卓蒙古特氏随顺治入关后改汉姓姓翁,最显著的有大将翁爱。

大多数的《翁氏族谱》认为:“其先出于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翁为姓。其后人有称弘者,在楚国为官,居于梁之原城,因此弘、翁同脉。”(见 《海虞翁氏族谱》)因此,翁姓有“翁山出钱塘,受封盐官郡”(见《东安翁氏宗谱》)的说法;“钱塘”也就成了翁姓的一个郡望地。秦代时,翁宪为参议大夫。翁宪有2个儿子:翁济、翁滨。翁处恭为翁济的儿子,在西汉为中书舍人。翁姓虽然主要繁衍在江南一带,但因入仕等原因也迁徙西安、京兆等中原地区以及北方各地。如翁挺为冀州刺史,翁就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翁道为京兆相,翁洽为吴郡太守 ,翁仪为广陵郡守,翁晖为苏州刺史,翁瑜为汴州刺史,翁圯为江州刺史,翁瑞为太原郡令等。

西晋朝末年,翁田为冀州刺史,携族人随晋王朝渡江南迁,落籍建业(今南京)。东晋初年,翁弘的第二十七世孙翁鞠,为避石勒之乱,渡江南迁,先至浙西,后转浙东钱塘(今杭州一带)。翁弘的第二十八世孙翁旦是粱国老后,迁徙睦州(今浙江淳安西南);翁旦为睦州翁氏开基始祖。翁弘的第二十九世孙翁琳因王敦之乱,徙居江苏丹阳,后居淮安海州(古盐官郡),因有任其地煮晒海盐之职,故世称盐官郡翁氏。钱塘和盐官两地翁姓后来都发展成为望族。翁弘的第二十九世孙翁环为少卿府抚州观察使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翁环润州翁氏开基始祖。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缢杀隋炀帝,立秦孝王之子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不久,宇文化及又毒杀杨浩,自己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翁弘的第二十九世孙翁珞(字子珍)为隋国子祭酒,后谥文简。他为了逃避宇文化及之难,避居浙江慈溪;翁珞为浙江慈溪余姚翁氏开基始祖。

至唐代,翁氏在浙江已为大姓。唐末,浙江寿昌出了一位名振朝野的名士——翁洮。翁洮, 字子平,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寿昌)人,光启三年,(887年)登进士第,授主客员外郎。他退居不仕。朝廷徵召他,他作《枯木诗辞召命作》:“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有根盘水石,无叶接烟霞。二月苔为色,三冬雪作花。不因星使至,谁识是灵槎?”皇帝嘉慕不巳,复遣使赐以曲江鱼。翁洮的后人便把“赐鱼”作为堂号。

唐代,翁弘的第三十三世孙翁禧汉(有谱作翁禧冯)为杨州都太史,开基杨州翁氏一族。他的兄长翁禧汝为福州刺史;自此,翁姓族人开始迁徙福建。据《莆田京兆翁氏族谱》载:“翁弘的二十三世孙翁禧汝,唐时官苏州、福州刺史,其子轩,德宗时以朝请大夫出守建州,长子何,以荫官检校散骑常侍,始由京兆迁家入闽,初定居崇安,后建阳、福州而到莆田之兴福里,卜宅竹啸。故族谱名《莆田京兆翁氏族谱》,以翁轩为入闽始祖,翁何为入莆始祖。”翁禧汝应为翁弘的第三十三世孙。如福建《龙岩翁氏族谱》载:“宏(弘)三十三世孙禧汝,唐时官苏州刺史,生子轩,唐赐甲榜进士,仕唐德宗为朝议大夫,出守建州,有大勋,赐邑京兆,翁之得名京兆始此。后迁官入闽,为福州刺吏,因乐东南山水之秀,遂定居闽之莆田竹啸庄(即今北高镇竹庄村),为入闽始祖。”如果东晋时的翁鞠既为翁弘的第二十七世孙翁禧汝则应是第三十三世孙。翁轩有4个儿子:长子翁何迁居莆田,次子翁僖迁居崇安,第三子翁传迁居建州,第四子翁信迁居润州丹阳。翁何为检校散骑常侍,也有4个儿子:长子翁则为崇安翁氏开基始祖;次子翁刚为江宁翁氏开基始祖;第三子翁利为镇江翁氏开基始祖;第四子翁刘为即谏议大夫翁云庵,由福州沙合徙居新罗苦草镇(即今龙岩市新罗区),为岩族翁氏开基始祖。翁则有5个儿子:翁嗣昌、翁巨模、翁巨隅、翁邾、翁郜(有谱作酇、辇)。福建有些《翁氏族谱》载:“唐天祐三年(907年) 朱全忠起兵发难,逼迫唐哀帝禅位时,任京兆荣王府咨议参军翁巨隅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弃官避祸从西安迁徙至福建。”这似乎不太准确。因为,翁巨隅的曾祖父翁轩已入闽,又何来翁巨隅为翁氏入闽始祖呢?而从资料上看翁巨隅的裔孙翁藻光于“唐大中十年(856年),他13岁时要求出家。父母以为应验梦境,送他到吴屯(今福建武夷山市吴屯乡)清潭寺,拜释行全为师。”可见,翁巨隅一家已在闽中生活;翁巨隅只是辞官返乡而已。翁巨隅入闽后,由竹啸迁居蒜岭南之漆林(今福清新厝乡)。福清县为福州所属,建家塾号漆林书堂,因而巨隅是入福州、福清的始祖。翁巨隅有3个儿子:翁承赞、翁承裕、翁承颖。长子翁承赞(859~932年),字文尧。光贤里漆林(今福清新厝乡漆林村)人。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中进士第三名,授京兆府掾,升任秘书郎,再升为右拾遗。翁承赞在担任谏官右拾遗时上书揭发藩镇与宠臣互相勾结的事实,引起朝中权贵的不满,不久改任太常博士、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不久,唐昭宗命翁承赞持节入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梁太祖朱温又命翁承赞为闽王册礼副使,到福建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回开封复命后,朱全忠任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从三品)等高级官职。后来,翁承赞看到朱全忠日渐骄恣,便辞官返乡。翁承赞回闽后,得到王审知的重用,拜为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封晋国公。翁承赞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兴学招贤,为福建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振兴作出了贡献。翁承赞因此被称为“办学兴闽第一人”。 翁承赞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建有漆林书堂,因而这一支翁氏也叫“漆林翁”。次子翁承裕光化三年(900年)进士,先后任校业郎、水部员外郎。第三子翁承检(有此谱作“翁承颖”),字袭明(一作“承明”),天佑三年(906年)进士,授秘书郎。翁承赞有4个儿子:翁元度、翁中度、翁贞度、翁昭度。其中,翁元度官至大理司评事。翁元度也有4个儿子:长子翁俊,字世承,讳天续,后迁徙广东潮州,为广东潮州揭邑尖山翁氏开基始祖。次子翁杰,字启鱼它,为蓬州化氏开基始祖。第三子翁伦,字延休,登科第,在舍前植有双桂树,建有双桂亭;翁伦的长子翁仁著,登科第,授太子正字,迁居福建建阳。第四子翁佳,为逃避倭寇居闽西永定,后迁至广东。

翁巨隅的裔孙辈也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妙觉通圣大师翁藻光。 相传翁藻光的母亲在临盆前,梦见僧人持钵求宿;可见,翁藻光与佛有缘。翁藻光在襁褓中见佛像即开口嘻笑。唐大中十年(856年),他13岁时要求出家。父母以为应验梦境,送他到吴屯清潭寺,拜释行全为师。他“刻苦清修,钻研佛典”并先后助师修创清潭寺和兴福寺。咸通八年(867年),翁藻光因“精通经学,举有司,得度牒,落发受戒于福唐(今福建福清)。”(见《古佛全传》)乾符元年(874年),石雄富户陈佑舍资建成寺院,请藻光住持,并正式开席授徒,扩大了武夷山佛学的影响。当地望族、曾以上书请改温岭镇为崇安场而著称的彭垱深明禅理,曾编著《禅定录》、《冥阳文》等,用以教授藻光。乾符六年,曾以上书请改温岭镇为崇安场而著称的彭垱专建广福庵,请翁藻光主持,并得以与其究禅讲论。唐广明元年(880年),翁藻光择地建瑞岩寺于吴屯吴边山下,其誉播于方外。“远而荆楚陕川,无不闻其高风,造庵拜谒。至于高僧行者,悉皆仗锡叩钵,愿求参悟。” 闽天成三年(928年),笃信佛教的闽王王延钧闻翁藻光盛名,以隆重礼节聘他到福州,要他辅佐政事,“敬事为王师”,被称为国师。翁藻光劝谕闽王:“勤政恤民”、“以百姓为念,勿多杀”。是年十二月,翁藻光在福州鼓山圆寂,时年84岁。闽王“以酥油香薪化师身,与……法云捧骸骨仍归瑞岩,施钱十万,建塔于瑞岩寺院法堂之后,号‘瑞应宝塔’,以金瓶储舍利子,并封藻光为妙觉通圣大师。”翁氏落籍武夷山吴屯后,繁衍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家族中当官出仕为官者众多,上至朝庭的文官武将,下至地方的知府县令,其中宋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翁德与。

北宋建成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翁承赞的堂侄子、翁嗣昌长子翁廷皞的独生子翁乾度(898-951年),原为闽国补阙郎中,携6个儿子改名换姓,分别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逃亡避难。6个儿子分别在北宋初的三次科举中中进士,即有“三科六进士”的佳话。长子翁处厚,字伯起,堂号为敦煌,改姓洪,为建隆元年(960年)进士,授承议郎,兼殿中丞上柱国,赐绯鱼袋。次子翁处恭,字伯度,堂号为济阳,改姓江,为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第三子翁处易,字伯简,堂号盐官,保留本姓,为建隆元年进士,官至剑南少尉。第四子翁处朴,字伯淳,堂号河南,改姓方,为开宝六年(937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第五子翁处廉,字伯若,堂号武陵,改姓龚,为开宝六年进士,官至大理寺直、监察御史。第六子翁处休,字伯恭,堂号平阳,改姓汪,为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所以,翁氏有一幅宗祠通用联为:“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龚、汪分异姓;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关于“六子改姓”事迹,翁氏后裔中存在不同看出法,有的认为根本不存此事。但有些族谱则有声有色的记载了此事,如福建的一些《翁氏族谱》记载:元军南侵时,翁乾度的第三子翁处易系建隆元年(960年)进士,官授南剑少尉官,奉命驻守洛阳县.他苦战十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殉职于盐官村。元军破洛阳城后,翁乾度的长子翁处厚匿姓改姓洪,逃至敦煌鸣沙山开石室;第二子翁处恭改姓江,逃至河南省淮阳县收募残部,重振旗鼓,兵进龙王庙,助其四弟收复洛阳;第四子翁处朴,化姓为方,逃至河南开封、息影之间,积极收集旧部,整军练武。经三年苦战,他与其二兄处恭配合收复洛阳等地。第五子翁处廉与六弟翁处休保护父母突围南逃。途中中元军埋伏,翁处廉与父母和弟弟处休失散后,逃至武陵慝姓改为龚姓住下,植党开基旗平蕃,平定中原。翁处休保护着父母继续南逃,沿途靠卖弄文墨为生,至江南平阳县后匿姓改姓为汪居此教民耕织,深受当地民众拥戴。后,翁处休受命治闽,迁徙福建省莆田县。福建翁氏尊翁乾度为入闽始祖(翁乾度老死莆田)。因翁氏六兄弟分别姓过洪、江、翁、方、龚、汪6姓,故翁乾度又有“福建六桂”开基始祖之称。南方闽粤一带有洪、江、翁、方、龚、汪6姓共同的“六桂堂”。“漆林翁”与“六桂翁”的后裔,散布福建各地。如翁处易的后人翁点,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由于游慕泉州的风景文物,便从居泉州的南阳花橘,成为翁氏的泉州开基之祖;翁尚简为宋朝的太师左丞相,他的住宅和墓园,都在南安的措口等。 除了在福建闽北的祟安、建阳、莆田、仙游、泉州及福州所属各县外,已流播至江南各地及台港澳和南洋各地。同期,福建崇安翁氏也大放异彩,翁彦恭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兄弟及同姓同乡的翁延庆、翁蒙之同朝为官,时称“六桂同芳”。总之,翁姓在北宋时已为名门望族。据说,宋仁宗时,翁裴为天章阁侍读。宋仁宗问他:“卿衣冠旧族,朕颇知之。卿家有世系谱乎,进呈。”于是,翁裴进呈《翁氏族谱》。宋仁宗看了后说:“真东南巨宗也。昔汉称帝王苗裔,唐为国梁柱,信然。”于是,他御笔在族谱上写下八个大字:“翁州家乘,东南巨宗。”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又敕旨封五府:封慈溪翁氏大通宣显府、封余姚翁氏大通宣尹府、封睦州翁氏大通宣康府、封明州翁氏大通宣威府、封福州翁氏大通宣厚府。

宋代,翁儒由闽入琼,任任文昌县典史,为翁氏入琼始祖。

明代,翁承赞的后裔迁闽西各地。翁承赞的长子翁元度的第十世孙翁至元官按察使司检事,居龙岩;翁至雝官至庶子春坊,居龙溪里,后因避乱入庐溪居厚垅。翁雝生的裔孙翁汉、翁兴、翁赏兄弟同徙福建长汀。其中,翁汉迁控头(今上杭南阳射山桥头);翁赏后裔翁福、翁富兄弟徙上杭才溪,下传第四世至翁翁文盛、翁文玉、翁文永等更迁至江右泰和(即今江西泰和县);翁兴则于明朝中期,由汀州射山桥樟树坑(今上杭南阳射山),迁至上杭紫金山脚下嫩坑迳美(今旧县乡迳美村)。上杭翁氏族人以“明德”为堂号。

明初,原居姑苏长洲县相城里的翁寿一幼子翁景阳入赘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庙桥的璇洲里村,成为常熟翁氏始祖。据《海虞翁氏族谱》载,这支翁氏来自翁鞠。西晋末年,翁鞠因避石勒之乱,迁居浙西;其后裔散居于钱塘、仁和、海盐、余姚一带(即今杭嘉湖地区)。北宋时,钱塘翁氏中的一支迁姑苏平江(今苏州)。翁景阳入常熟后,繁衍发展了常熟翁氏一族。常熟翁氏中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十六年(1598年),翁宪祥、翁愈祥兄弟考中进士;翁氏一门5兄弟有4人中举、2人考取进士,成为当地佳话。翁氏跻身于常熟“翁、庞、杨、季、归、言、屈、蒋”的“八大姓”,均为当时官宦世家、阀阅门第。至清代,常熟翁氏更是兴旺发达。在清代267年时间里,翁家家族共出了20名举人,占清代常熟全部举人的二十三分之一强。翁氏族人有9人中进士。其中,翁叔元、翁同龢、翁曾源在廷试中名列前茅,成为一甲三名的探花和一甲一名的状元。翁氏族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功,在科举史上不多见的。据不完全统计,从晚明至清末,常熟翁氏家族共出进士11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举人25人;共有27人担任了知县以上的官职,其中2人担任过皇帝的授读师傅,2人官至大学士、协办大学士,3人在故世后得到皇帝的追谥。一个家族在300多年的时间内,能保持荣耀,长盛不衰是不多见的。

常熟翁氏中必须提及的是“翁氏藏书”的始祖翁心存。翁心存(1791-1862年),字二铭,号邃庵。他早年家境贫寒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他勤劳好学,苦读藏家之书,才学渐长,尤其对版本,校勘,鉴赏等更为精通。翁心存先后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并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翁心存藏书提供了很大便利。翁心存悉心收藏各种图书。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长子翁同书。翁同书死后,又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常熟“翁氏藏书”成为清末九大藏书之一。1950年,常熟翁氏后裔翁之熹将藏书计2413册,捐给了北京图书馆。2000年,上海市政府又以450万美元从海外买回常熟翁氏六世所藏80种计542册古籍善本。这批古籍善本中有许多被学术界认定为是国宝文物。

从清代始,福建、广东翁姓族人逐渐迁徙台湾等海外地区。如台湾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奉当年开基于福建安溪县科榜乡的翁治斋(有些谱作“翁治廉”)为一世祖。翁姓成为台湾名列第40位中的大姓,乃之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区和国家,都有翁氏子孙。

翁姓虽然不列入中国前100名常见姓氏中,但在南方的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广东及台湾等地却为名门大姓,分布极广。它们郡望地有:“临川”、“监官”、“钱塘”;堂号有:“资善”、“赐鱼”、“六桂”、“”敦本”、“始平”、“明德”、“大有”等。

二、入明与定居

北宋初,浙江一支郡望盐官的翁氏迁徙至宁化;其后裔迁徙至广东省梅州、潮州以及江西石城等地。(见《客家风情》一书)

南宋时期,翁氏后裔翁科以岁贡署延平府(今南平市)沙县儒学教谕。他携子百一、付二同赴任地。后,翁百一、翁付二又迁居三明列西;列西翁氏尊他俩为开基始祖。翁百一、翁付二兄弟从沙县迁居列西翁墩村,传至今已有800~900年的历史了。翁百一生四子,翁付二生五子,故列西翁姓共有九房。翁百一次子翁辛八为列西封侯坊翁氏开山始祖。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翁景山从沙阳八都琅口(今沙县琅口镇)迁居早达(今大田县翁厝)。(见大田翁厝《翁氏族谱》)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原居江右(今江西)南昌育材坊的翁六益为避战乱,携家自南昌育材坊冒风雨逃入福建。翁六益,字原谦,号介石,生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传说,他入闽后原意迁居先祖任所汀州,于途中一客栈住宿,夜梦神人指点迷津曰“遇红而起,遇阳而苏”,醒后谨记在心。当他行至泰宁青洲金溪河边过渡(离万全仅三里)时,向人问路,知道往汀州需经阳源一地,内心默然有悟。当行至阳源,他见地势开阔,平畴沃野,“山形有凤舞龙蟠之态,溪流弯环如带”,忆及梦中神人所示“遇阳而苏”之语,于是打消赴汀之念,全家就在阳源定居,兴建“溪洪边”居所,称之为翁坊厝宅(今万全乡阳源村翁厝)。翁六益成为将乐翁姓开基始祖。后来,翁六益的第六世孙翁景安一支徙迁将乐黄潭串坑定居,第七世孙翁源一支迁宁化招德里定居,第七世孙翁浩一支迁将乐城内定居;其后,又有部分将乐翁氏族人陆续迁往泰宁、顺昌、建阳及广东等地。现阳源翁氏160余家都是第六世祖翁景清(号雲塘)的后裔。部分来自莆田的“京兆”翁氏居于将乐县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沙县先锋一支翁氏迁居尤溪八字桥乡村头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州江阴(今福清市)玉屿桃溪的翁文辉与其父翁廷梗一起迁徙至今三元区的莘口镇。据莘口翁氏第七世孙翁尚志在其撰写的《吾族源流支派纪》载:“轩公入闽爱东南山水之秀,遂于闽始在崇安后迁漳浦,长子何公迁莆田兴化里竹啸山庄,由竹啸山庄而居漆林者巨隅公也。迨至承赞公与伯巨谟公避乱携家入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后复迁漆林赐宅于康山之榕城五里筑小齐以居,至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长子弦度公解绶归隐居于玉屿。仲潜公由玉屿迁银坑,其妻李素娥以节著,故其乡名孝义坊。子如椿公生瓒,瓒生五子:福、祐、满、载、少友,福迁卓山,祐迁鳌峰,满迁桃溪,载迁潘山,少友迁岭口,是为琴江五大支。乡在福清江阴里二十二世仲榆公生子五,第四无嗣,分为四房,曰:新厝、曰东园、曰仓 ,曰后屿。我爃公乃仓 祖也。吾子孙非荣公后乎。桃溪之有仓 者乃吾莘族之祖地,正吾祖宗亲支派也。”翁文辉有5个儿子:翁元锡、翁元金英、翁元锦、翁元镛、翁元钟。其中,翁元镛早逝,其余四兄弟分为:元(元锡)、享(元锦)、利(元金英)、贞(元钟)四房;乾隆七年,四房又改为五房,即:恭(元锡)、宽(元锦)、信(元金英)、敏(邦基)、惠(元钟)。据其族谱中载:“我兄弟本五人,惜四弟镛早故,虽先人已将产作四房分,然手足情深,何忍四房独缺。长兄锡既以次子邦基承嗣,莫若将近年续置田谷共一百八十四石,合前所付元房祭田谷数一百石内赎除去后实谷九十四石,共谷二百七十八石五斗,归入第四房永远为业。改元享利贞四房号为恭宽信敏惠五房号。”

三、迁移

清代,宁化翁氏的翁继郎的第五世裔孙迁徙至江西石城屏山。清咸丰末年,其子翁必九又迁居大由下井村。(江西石城《大由公社志》)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翁姓人口列全市姓氏人口的第74位,有622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3 %。三明市翁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大田和三明市区两地。其中,大田县有翁姓人口2159人,占全市翁姓总人口的34.70 %;三明市区有翁姓人口1042人,占全市翁姓总人口的16.75 %。其他依次为:将乐县761人,永安市573人,宁化县441人,沙县419人,尤溪县258人,清流县258人,明溪县175人,泰宁县78人,建宁县58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翁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1042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0.37%。其中,三元区有翁姓人口322人,分布于城关街道53人,白沙街道64人,富兴堡街道55人,荆西街道0人,岩前镇14人,莘口镇77人,中村乡3人,城东乡56人;梅列区有翁姓人口720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89人,列西街道548人,徐碧街道68人,陈大镇13人,洋溪乡2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翁姓人口1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5%;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53人,瀚仙镇1人,胡坊镇1人,沙溪乡6人,夏阳乡100人,盖洋镇5人,夏坊乡7人,枫溪乡1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翁姓人口5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8%;其主要分布于燕东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翁姓人口2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8%;其主要集中在翁源。翁源有翁姓人口154人,占全县翁姓总人口的59.69%;其次是龙津,有70人,占全县翁姓总人口的27.13%。其余各村镇翁姓人口均不足10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翁姓人口44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3%;其主要分布于城区、泉上、石壁、曹坊、河龙、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翁县翁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首位,有21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9%;分布在全县的4个乡镇的7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3个。全县翁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桃源镇的蓝玉村,有1100人。全县翁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26人,华兴乡648人,均溪镇25人,广平镇9人,桃源镇1451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翁姓人口2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具体分布为:城关镇23人,梅仙镇5人,管前镇19人,八字桥乡192人,联合乡2人,新阳镇2人,洋中镇3人,西城镇4人,汤川乡2人,坂面乡1人,西滨镇(含尤溪口)5人。

八、沙县

沙县有翁姓人口4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7%。沙县翁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凤岗街道,有259人,其余零星地分散于各乡镇;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夏茂镇的上碓村新岭后是翁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翁氏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3位,有76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5%。全县翁姓族人聚居地主要有万全乡阳源村、黄潭镇大言村串坑自然村,水南镇渡头村、新兴村,县城4个社区。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103人,高唐镇3人,光明乡17人,漠源乡3人,南口乡7人,白莲镇4人,黄潭镇143人,万全乡422人,万安镇7人,安仁乡9人,大源乡3人,水南镇35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翁姓人口仅有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具体分布为:杉城镇51人,朱口镇2人,上青乡1人,大田乡3人,梅口乡1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翁姓人口仅有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4%;其主要分布于城区等地。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三元莘口《翁氏宗图谱序引》

三元莘口《翁氏宗图谱序引》始修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金紫光禄大夫、卫国公左丞相郑清之撰写《盐田翁氏谱序》。明正德四年(1509年),该谱重修,由阳明山人王守仁撰写《题翁氏宗谱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该谱续修,由翁议祯的第十六世孙翁时荣撰写《重修翁氏谱录》的序。民国6年(1917年),该谱再次重修时,由入闽翁氏第三十四世、迁莘口翁氏第七世孙翁尚志撰写《吾族源流支派纪》。

二、明清及民国

将乐《翁氏族谱》

将乐《翁氏族谱》始修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翁六益之孙翁马钦主持。该谱先后进行过8次修撰:二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三修于明崇正五年(1632年),四修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五修于乾隆三十九年,六修于清咸丰元年 (1851年),七修于民国7年(1918年),八修于1994年。前四次修谱,因当时条件所限,都是用毛笔手工抄写。后四次修谱则全采用刻板印刷。经过历次修订,翁氏族谱内容渐臻齐备,共达二十卷(册)之多。该谱除一般姓氏族谱所通常含有的内容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具特色:1.卷首详绘地胜总图、翁坊厝宅全图及纂有地胜纪,将阳源翁厝周围山川形势详加诠释。龙脉起止,支干分明,水势分合,脉络缕晰,屋宇罗布,比栉连络,皆井井有条。按图而索,了如指掌。2.不论男女性别,皆入族谱。女儿出嫁者,列出夫名及住地。还专章开辟“历世妇德”,表彰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声誉卓著者。对抱养招赘异姓之子继嗣,从人道出发,秉仁厚精神予以放宽,准于收录族谱,并在系传中注明原姓氏。此举对重男轻女,排斥异姓等封建桎梏的解除是一大突破。3.详载家族礼制,如冠礼、笄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之程序和规则。还附有“本宗九族五服之图”、“三父八母服制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外族戚党之图”等,对研究历史上封建礼教制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4.卷十二记载有明洪武三年“民户比勘合同”一纸和翁文志(第二代)一家户口及产业登记;明永乐二年“翁至元(又名再忠,第四代)征缴秋粮盐户由帖”一纸,以及“明洪武廿四年大造起至宏治五年大造翁氏户口册”(人口变动情况)四纸,对研究当时户口制度的施行及乡村管理状况很有史料价值。将乐《翁氏族谱》制定有“八规八禁”。“八规”是:遵守王章(国法);孝亲敬长;和睦宗族;延师训子;谋生安分;砥砺名节;早输赋税;祠墓祭扫。“八禁”是:盗卖祭田;挖骸卖坟;奸淫乱伦;欺凌孤寡;游浪赌斗;朋窝匪类;挑唆健讼;酗酒尚力。此“八规八禁”,对教育后代子孙如何为人处世,发扬祖德家风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三元莘口翁氏《二十位像图及入闽世录》

三元莘翁氏《二十位像图及入闽世录》编修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莘口翁氏第二世祖翁文辉的第三子翁元锦修编。翁元锦在该谱中记载:“桃溪翁氏明轩公以前谱载甚详,厥后旧谱弗修阙有闲矣,小子锦惧其烟没也,仅按先伯父左臣公手抄,合诸见闻,自明轩公以下录为一帙,以为家谱。使列祖有灵,获展夙愿,则即以此一帙而登诸族谱,亦见先志之不堕也。”

三元《莘口翁氏丁稽(世系图)》(尾恭房世录)

三元《莘口翁氏丁稽(世系图)》(尾恭房世录)始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剑沙莘口翁氏第五世孙翁继苞作序。该序载:“此谱之续残补缺,以承先绪以诏将来汝其任之余曰唯谨阅前人抄谱,迄今失续者数十年矣。录前谱既竣兹,又复录丁稽,是莘口一脉纪之其中,世系世录疏略殊甚。余则几事采访,逐一说载,缺者补之,悉征有据,疑者存之,安敢意断。越数年来亦颇备已。从此时勤珥笔登下生配卒 庶。数十年之之遗续,不致声绝音沉。俾后之续修者得以寻踪有自。”据该谱载,莘口翁氏取名行派为:廷文元邦继,光上兆英贤;树德基绍述,宝善志永年。

大田翁厝《翁氏族谱》

大田翁厝《翁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翁景山为大田翁厝翁氏的开基始祖,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从沙阳八都琅口(今沙县琅口镇)迁居今大田县翁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元《莘口翁氏族谱》

三元《莘口翁氏族谱》始修于2005年,该谱根据《福清县江阴玉屿翁氏族谱》、《莘口翁氏丁稽(世系图)》、翁氏《二十位像图及入闽世录》、《惠房世录及璧人公坟图》、《宽、信、敏三房世录》、《京兆翁氏入闽世录》(新谱)、《翁氏宗图序引》等族谱资料汇编而成。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将乐翁氏始祖六益(介石)公祠

该祠始修年代不详,位于将乐清明坵,原有前后二厅,左右厢房,及附属书室、仓房、厨房等;始祖祠为每年春季清明日祭,秋季七月廿九日祭。祭祀程序:凡春秋祭祀,值祭者于祭前一日将祠堂内外洒扫洁净,张灯结彩,铺毡,着住持通请绅袊、主祭、陪祭,至晚依谱载祭仪铺设齐备,三更初用神铳发头炮,四更初发二炮,五更初发三炮,动鼓吹,开寝堂门,执事诸人齐集祠中,盥手更衣,唱班行礼,老幼临祭者,务整肃衣冠,不得喧哗。祭毕,即请绅袊、主祭、陪祭及六十寿者同饮馔盒,祭酒后,寝堂内香灯保持三日夜不熄。有越期祭迟与祭仪不备不洁者,当祠责罚不贷,其余颁发规例,另详祭谱。该祠现已圯。

将乐翁氏第六世祖景清(云塘)公祠

该祠位于“井边”与“新厝下”之间,于明朝鼎建,栋宇巍峨,庭院宽阔。正厅内设神龛以安祖像,寝堂前题有匾额“百顺堂”,左右为庑廊,中为天池,堂对面设有戏台,四周绕砌砖墙,前辟中、左、右三门。第六世祖祠为每年春季清明后三日祭,秋季八月初一日祭。该祠至今尚存。

将乐阳源翁氏福聚庙

将乐阳源翁氏还建有村前石砌小社坛和村后社庙(名福聚庙)。该庙始修于明代,最后一次修建于2003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共三天,在社庙打醮主祭社神。元宵之夜大闹龙灯、桥灯、花灯。逢年过节各户自行入庙祭祀,此俗保留至今。

将乐翁氏第七世祖湖(容川)公祠

该祠号“奉思堂”,位于南山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第七世祖祠为每年春季清明后五日祭,秋季八月十五日祭。该祠历经修葺,今尚存。

将乐翁氏第七世祖汉(东晹)公祠

该祠号“时思堂”,始建时间不详,位于将乐阳源溪洪边。第七世祖祠为每年春季清明后五日祭,秋季八月十五日祭。该祠现已圯。

三元莘口翁氏荣桂堂

三元莘口翁氏荣桂堂位于三元区莘口镇,始建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

梅列列西翁氏龙兴堂

梅列列西翁氏龙兴堂始修年代不详,位于梅列区列西(三钢小山头下)。

二、墓葬

将乐阳源翁氏历代先祖墓地

将乐阳源翁氏历代先祖墓地大多位于将乐阳源附近山头。

将乐翁氏始祖翁六益墓

将乐翁氏始祖翁六益墓地在将乐阳源溪洪边下井山象形。

将乐翁氏第二、三、五世祖翁文志、翁马钦、翁伯珍墓

将乐翁氏第二世祖翁文志,第三世祖翁马钦,第五世祖翁伯珍等祖墓在将乐阳源垅坑龟墩。

将乐翁氏第六世祖翁景清墓

将乐翁氏第六世祖翁景清墓在将乐阳源山洋磜上蛟洋莲花形。

将乐翁氏第七世祖翁浩、翁湖、翁汉、翁澄墓

将乐翁氏第七世祖翁浩墓在将乐阳源张源小坪;翁湖墓在将乐阳源横排磜架上金盆形;翁汉墓在将乐阳源张源虎形;翁澄墓在将乐阳源大地虎形;其他祖先墓地多位于附近的陂岭上、马垅、翁军将等山地。

三元区莘口翁氏开基始祖翁廷梗与妣严氏墓

三元区莘口翁氏开基始祖翁廷梗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与妣严氏合葬于沙邑二十三都(今三元区莘口镇)坡元里大元盂翁家祖山。

三元区莘口翁氏第二世祖翁文辉与妣黄氏墓,

三元区翁文辉逝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葬于莘口水圳,后改葬于山尖洋,再移葬于坡元大元盂。

三元区莘口翁氏恭房始祖翁元锡墓

三元区莘口翁氏恭房始祖翁元锡卒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与妣林氏合葬于莘口坡元。

三元区莘口翁氏第三世祖翁元锡墓

三元莘口翁氏宽房始祖翁元锦暨妣曹氏墓

翁元锦与妣曹氏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合葬于莘口墘头中。

三元莘口翁氏惠房始祖翁元钟暨妣庄氏墓

三元莘口翁氏惠房始祖翁元钟暨妣庄氏墓位于莘口过溪,土名黄垞城小城门外隔路下。

三元莘口翁氏敏房始祖翁元镛墓

三元莘口翁氏敏房始祖翁元镛墓位于莘口过溪黄垞城黄牛石元林宅屋基下。

三、其他

将乐半岭桥、坑口桥

将乐阳源位于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山区通往金溪万全码头(可通航船)的交通要道上,为便利商贾往来,物资流通,翁氏先祖曾铺筑万全至阳源圩坪上石路十六里,并在万全至盖洋沿途溪涧上架设半岭桥、垅坑桥、药铺前桥、七里桥、坑口桥、晚将岭桥、归化画桥等桥梁。其中,半岭桥、坑口桥为厝桥(桥上盖有廊屋,可避风雨),坑口桥屋梁上曾书有“明正德皇帝在此经过”字样。

将乐杂树垇凉亭

万全至阳源之间的杂树垇凉亭也系翁氏所建。此亭建筑很有特色,一般凉亭均为每角三柱,单层,略窄,而该亭却是每角四柱,双层,类似楼阁,占地宽大,可容多人纳凉休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公路开通后,这些石路、桥梁、凉亭才逐渐荒废倾圯。

将乐翁氏“善行可嘉”匾额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年)将乐县内两次大闹饥荒,将乐翁氏第六世祖翁景清载米专程前往灾区赈济灾民,被将乐县令赠以“善行可嘉”匾额,并报请朝廷授以“恩赐义官”和冠带。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翁科

翁科,原居兴化府莆田县人,南宋时以岁贡授延平府沙县儒学教谕。

翁景清

翁景清,明代将乐人。他一生好善乐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响应御诏,捐资修建“济农仓”,曾受赐冠带荣身。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年)将乐县内两次大闹饥荒,翁景清载米专程前往灾区赈济灾民,被将乐县令赠以“善行可嘉”匾额,并报请朝廷授以“恩赐义官”和冠带。他还捐资助刻将乐县志二十版和龟山文集三十五版,这些善举曾被载入明代将乐县志。

翁景山

翁景山,大田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为事。

翁次益

翁次益,沙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特科进士。

翁木

翁木,沙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

翁九升

翁九升,明代将乐人,曾任大邑知县。

二、现代

翁能辉

翁能辉(1886~1934年),字焕蟾,号秋舫,沙县城关和仁坊人。先后受业于罗克涵、曹振懋、林荣晋等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取补廪膳生,民国3年(1914年)参与组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员。民国5年,翁能辉参加福建省建安道俊士考试,获最优等第二名。他在论文中论述道:军事上的战争为“激烈之战争”、“商战”为“和平之战争”、“学识”之争为“无形之战争”;“学识”之战决定“商战”,而军事之战只是作为“商业之保护”。他还指出:“吾国商业不逮他国远甚,则缘一般商人乏学识故;而吾闽商业又远逊他省,则实由交通不便故”。他在论文中还结合福建内陆航道的分布以及财力的状况,提出了建设水口至南平铁路干线以改善福建交通的具体方案。这些观点和对策,不仅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主持建安道俊士考试的典试官称他的论文答卷是“学识笔力兼而有之”的佳作,并称他为“洋洋洒洒的不易才”。后,翁能辉任县教育会会长。民国17年,翁能辉参加民国版《沙县志》编纂工作,任副总纂,为主要撰稿人。翁能辉治学刻苦,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著称。

翁大永

翁大永(1893~1933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22年参加革命,任安乐区里田李廖乡赤卫队司务长,同年12月24日被民团抓获后打伤押至清流监狱病逝。

翁火亮

翁火亮(1914~?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红军,民国22年在江西石城与国民党军作战后无音讯。

翁细标

翁细标,泰宁大田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大田苏维埃土地委员,民国22年冬内部肃反时当AB团捉去在黎南县(建宁溪源下黄家)错杀。

翁根金

翁根金,泰宁大田村人,在大田区苏维埃工作,肃反时被错杀。

附:

翁氏远祖世系(至34世)

翁宏——辇——存——肱(官司封河南王食邑三千户,卒葬德州西九里。)——迪(字庆祥)——珥(字玉光)——筠(官至主簿)——昭显(官检讨)——就(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道(字位宫)——播(中书舍人)——剡(字玉谐)——福(字寿南,号介山,生三子:辅、用迁新城、霖迁浙江)——辅(字君佐)——乾(字学天)——兴(官参政)——洽——仪——钱(官剌史)——暄——瑜——浩——赏——雅(字端士,生二子:王巴 、 顼)——王巴 (生三子:瑞、重迁居广湖、章迁居江西南昌)——瑞——鞠(生四子:车并、车柔生环、车生王番、车儿,字君傅,仕汉后梁,春秋之学)车并——琳——固保(生三子:轴、嘉、文翰)——轴——某(生三子:僖汝;僖汉生一子汾,汾生一子傅(名佶)迁居建阳;僖汲生一子潜,潜生一子信迁居润州丹阳;侗迁居福建崇安。)——僖汝(生二子:轩、洮)——轩(第三十四世)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翁氏族谱历代远祖源流世系》。

京兆翁氏入闽世系实录

1.轩,字位昂,官朝议大夫,为入闽始祖,墓在漳州莆城西。

生4子:何、侗、佶、信。

2.何,官检校散骑大夫,迁莆田且兴福里竹啸庄,为莆田始祖;生4子:则、刚、利、刘。

侗,迁崇安。

佶,迁建阳。

信,迁丹阳。

3.则,官大理司司直,生5子:巨谟、巨隅、嗣昌、邾、酇(有谱作辇)。

刚,官发通使、嘉议大夫,生2子:嘉柔、嘉立。

利,儒林郎,生一子:柔志。

刘,正议大夫,生2子:柔忠、柔直。

4.嗣昌:进士,补福州推官,迁长史,生2子:廷皞、袭明(既承检)。

巨谟:讳郜,号柔正,以功授都镇使,再任河西节度使,迁检校工部尚生三子:师造、师固、师瑕。

巨隅:官荣王府咨议参军,赐太府监,自竹啸庄迁居漆林,为漆林翁氏始祖,葬于长乐瑞云院,生三子:承赞、承裕、承钦(有谱为承颖)。

邾,进士,授温州乐清县令。今福唐两浙许多翁氏系其后裔。

酇(辇):官崇安监镇,迁浙江慈溪,为慈溪翁氏始祖。

5.廷皞:官陆州参军,生一子:乾度。

袭明:

师造:生一子:基。

师固:生五子:汝悖、汝璠、汝棐、汝回、汝赵。

师瑕:生二子:管、志。

承钦:

承赞:仕唐,号文饶,谥文正,生四子:玄度、弘度、真度、昭度。

承裕:生二子:正度、可度。

6.乾度:官成都府士曹,迁补阙郎,生6子: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六子俱登贤书院,擢进士第,号六桂,迁于莆,是为刺桐巷花紫朱坊马篮竹啸翁氏之祖。

玄度:字叔宝,任大理寺卿,生一子:延休。

弘度:叔量,任左春坊太子正字,中大夫给事中,生3子:盛、惠、昉。

真度(有谱作贞度):任郎中。

昭度:建州观察推官。

正度:任观察秘书郎。

可度:任判官。

7.处厚:进士。

处恭:进士。

处易:进士。

处朴:进士。

处廉:进士。

处休:进士。

延休:仕南唐,任振州司马,生2子:仁著、仲潜。

盛:生3子:紘、约、缄。

惠:不仕。

昉:不仕。

8.紘:领乡荐。

约:领乡荐。

缄:,不仕,生5子:献成、希吕、希愈、绍清、以义。

仁著: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授太子正字。

仲潜: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预乡荐,廷试及第,亦授太子正字,有一一遗腹子名如椿。

9.献成:不仕。

希吕:预乡荐。

希愈:字元之,补国子监;治平三年(年)乡贡进士,熙宁三年(年)再请哲宗,绍圣四年(年)刘溥特奏第一等出身,授将仕郎,任漳州司户,有《临漳集》刊行,生3子:靖、禩、俊

如椿:仲潜的遗腹子,迁篮田,返漆林,又居竹溪,生有3子:良能、良弼、良佐(有谱作:如椿,字景龄,号不老,生有三子:瓒、璋、珪)。

绍清:不仕。

以义:

10.靖:生一子:元鼎。

禩:

俊:

瓒:字秀茗,生有5子:福、祐、满、载、少友。

璋:字秀华。

珪:字秀茂,改秀嘉。

11.元鼎:国学生,为渡江迁玉屿的开基始祖,生一子:巚巚(有谱载生有3子)。

福:

祐:

满:生3子:曹训、曹谩、曹参。

载:

少友:

12.曹训:

曹谩:生一子:公正。

曹参:

13.公正(曹谩长子)——14.以栗(字待聘)——15.宗瑞——16.应龙——17.惟岱——18.天定——19.大瞳——20.慈——21.笃——22.著——23.仲榆——24.长爃——25.廷坡——26.天琦——27. 万镒、万钟——28.大潜(万谥之子)——29.廷梗(生二子:文爃、文辉)、廷桐——30.文辉(同父迁居莘口,生五子:元锡、元金英、元锦、元镛、元钟)

此后,莘口翁氏分为元(元锡)、享(元锦)、利(元金英)、贞(元钟)四房;乾隆七年,四房又改为五房,即:恭(元锡)、宽(元锦)、信(元金英)、敏(邦基)、惠(元钟)。

注:《京兆翁氏入闽世系实录》仅载至第四十四世(即入闽第十一世),以下世系据《翁氏族谱历代远祖源流世系》补全。

赞(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翁氏考略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