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姓始祖到底是谁?现在有两种说法:溢公和弘公。
《六桂族谱》云:“昭王庶子溢,字庶任,封于翁山,因赐姓翁。是为翁氏之元祖。”
而清朝翁玉清《香港白沙澳翁氏族谱·翁氏源流分派》则称:“梁原城,始祖弘公受姓赐居之地。周昭王庶子食采翁山,封楚国左丞相。”
翁承赞的漆林翁和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家族的族谱也均称翁姓始祖出于周昭王庶子弘。
不管是溢公还是弘公,所有的翁氏族谱都有两点共识:
一、翁姓始祖是周昭王的庶子;
二、弘公曾任楚国左丞相。
要判断谁才是翁姓始祖,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周昭王时候的楚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从族源而言,楚族出自黄帝或颛顼之后,其直系祖先则是季连。如《史记·楚世家》云:“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季连举族南徙后从蛮俗,故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楚人亦毫不隐晦地自称为“蛮夷”。
楚国何时建立呢?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在商衰周兴时,季连部落酋长鬻熊率族投靠周文王,臣属于周。周成王时,为赏赐开国功臣之后,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 “子”是周王室给予内附有功的异族酋长的封号),正式成为周的封国,但楚国只是西周卫国(侯爵)统治下的“南国”之一。
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周昭王的庶子是否会被封为楚国左丞相?如果不是,那么就没有理由说楚国左丞相弘公是周昭王的庶子,因而也就不是翁姓始祖。
我们已经了解,楚国是一“蛮夷”之国,因内附周而得以立国。这个“蛮夷”之国是怎么个样子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由此可见,楚人初居地丹阳,只是个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弹丸之地。
《左传·昭今十二年》记右尹子革答楚灵王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奔,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晋栾武子语:“楚自克庸以来,……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草莽、山林意近,故熊绎辟在荆山,实属山林蛮荒之地。筚路,即柴车;蓝缕,即“敝衣”。《方言》说:“楚谓凡人贫衣被丑敝为蓝缕。”“筚路蓝缕”,是说熊绎等先辈穿的是敝衣,坐的是柴车,带领部众在山林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
楚国国君的政治地位也很低下。《国语·晋语八》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也就是说,在岐阳盟会上,楚国国君熊绎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是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的。堂堂一国国君,还须亲自主管缩酒仪式和“守燎”祭天,这地位能高到哪儿去。而且周王室对齐、晋等诸侯国均有赏赐,而楚国独无,很受周天子的歧视,以至时过五百多年,楚人对此仍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如春秋中后期,楚灵王就说先王熊绎与齐、晋、鲁、卫等国君一样并事周康王,四国可得珍宝之器,而楚国则无分,因此要与周王室“求鼎以为分”。
地处贫瘠蛮荒之隅,生产力落后,政治地位低下,这就是楚国立国初期的真实情况。
周昭王是周朝第四任天子,西周正处于强盛时期,周天子的诸子,封公封侯,各有封地封国,凭什么理由,周昭王要派他的儿子到这样一个边远蛮荒的倍受歧视的“蛮夷”小国当什么左丞?!
再者,作为天子之子,既使是庶子,地位也比一“蛮夷”小国的爵位只不过是“子”的国君(当时还没人敢称王)高,怎么反而屈尊去当他的臣下呢?另外,立国之初的“蛮夷”小国——楚国,是否就设有左丞相之职,也值得商榷。
楚国是蛮夷之地,其民风慓悍难驯,英勇善战。正是这个周昭王,为了获得南方铜矿,削弱楚国,曾经三次征讨楚国,但在最后一次伐楚中,周昭王不仅全军皆墨,而且还中了楚人之计,溺水身亡(楚人设计用胶粘接的船只献给周昭王,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
据载,周昭王第一次伐楚是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985年),时年我们的始祖是13岁(有族谱称我们的始祖生于周昭王三年)。假定真有到楚国当官,也应在伐楚之前,否则不被楚王祭了旗才怪。那么,一个十岁左右的毛孩子,到这么个蛮国当丞相,这不开国际玩笑吗。最后周昭王死于伐楚之战,作为他的儿子,更不可能去臣伺杀父仇人。
当然,我这么讲,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祖先弘公没有当过楚国左丞相。相反,正因弘公当过楚国的左丞相,才让我们在论证谁才是翁姓始祖时得到了依据。
某宗亲提供的一份族谱资料,上有“弘公,生于周敬王七年,仕楚国,官左丞,居梁之原城,列为翁氏一世祖”这句话。这句话如果属实,那么,翁姓始祖是谁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果弘公真的生于周敬王(公元前519~475年在位)七年,那就是公元前513年,这时离周昭王(公元前约996或1000~前977年在位)已有500年左右的时间了,根本不可能成昭王的庶子。
而且,据奉溢公为始祖的族谱记载,昭王庶子溢生于周昭王三年,即公元前约994年(或公元前998年);弘公如果生于周敬王七年,即公元前513年,两者相距480多年,一代按20年计算,正好有二十四五代,而溢公至弘公正是二十七代。相反,如果认为弘公为翁姓始祖,那么,从浦君公至乾德公的这二十五代祖先又该怎么讲?
如果弘公生于周敬王七年,当时已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楚国已是五霸之一,国力已非昔日可比。而此时的周王早已沦为人见人欺的鱼腩天子,弘公也已是周昭王的第几十代的后裔,此时,能在强大的楚国当上左丞相,则是非常显耀的事。
总之,如果翁姓始祖是周昭王的庶子,那么就不可能当楚国的左丞相。因此,笔者认为,溢公是翁姓始祖的可能性更大,弘公是“原城”的开基始祖。
为了论证我的观点,让我们再来作一个计算吧。根据奉溢公为始祖的族谱记载:翁氏第53代翁鞠,泉州刺史,因东晋石勒之乱,遂渡江下浙西道而居。
这是族谱中第一个有朝代和年份可供分析的记载。所谓的东晋石勒之乱。据史料记载,石勒以十八骑起兵,公元312年,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319年称赵王,330年称皇帝,333年死。
让我们就放宽到以石勒之死那年(333年)为限来假设吧,从周昭王时期的溢公到鞠公这53代,总共经历了1320多年(公元前994~公元333年),平均一代花25年,合乎情理。如果以弘公为周昭王的庶子,就要减去26代,到鞠公就只有27代,那么,平均一代要花49年,这能说得过去吗?
综上所述,如果认为翁姓始祖是“原城”的开基始祖弘公,那么,翁姓始祖是周昭王的庶子这个传统说法就应彻底推翻。
最新评论
👍 我在上海徐家汇出生和长大,这下对上了。
广西玉林鸭掌糖翁屋
怎么没有浙江台州的翁氏啊
请问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江谷镇建洪村翁氏宗祠堂的来历
福建省建瓯市翁氏六桂堂,据说是五六辈之前从福州莆田下面迁上来的,字辈:德、永、绍、振、嘉、声,了解的宗亲麻烦说一声。
我们村百分之95都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