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谈潮汕翁姓的由来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符号,也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族、宗族的众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寅变为姓族组织。在秦之前,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最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称,后来则寅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袭的尊号,是权力、地位等的象征。在夏、商、周以前,姓氏分为二,不能混用,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即所谓氏明贵贱,姓别婚姻,到秦汉以后,姓氏通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寅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愈丰富多彩。这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无可伦比的,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我国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二字以上复姓6692个,目前仍在使用的汉姓5030个,在56个兄弟民族中有名有姓的约40个,有名无姓的十几个。现在,其他国家仍有不少人有名无姓。
翁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是一望族。翁姓原出有二支:一支是出于夏启时的贵族翁难乙。这是翁姓之始(为夏朝翁),但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资料而无法祥述;一支是帝喾之裔,出于周朝姬姓,周历武王、成王、康王、到昭王瑕,生二子,嫡子穆王满,是王(姓)妃所生,庶子端明王溢,是汪妃所生,生时左手有掌纹似公字,右手有掌纹似羽字,合为翁字,遂赐姓翁(为周朝翁),名溢(后名庶任),封为端明王,比出于夏朝的翁姓约慢一千余年。
关于周朝翁的由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是端明王溢食采翁山,故以翁为氏;一说是端明王溢,生时三日手握拳不开,宫监奏王,王命用水泽之,手即开,见左手有掌纹似公字,右手有掌纹似羽字,合为翁字,王奇之,遂赐姓翁,名溢(又名庶任),后封为端明王。
对以上二种传说,笔者认为:前一种说端明王溢,因采食翁山,故以翁为氏的说法,余是不敢苟同的;其一,食采,也称食邑、采邑,究境翁山在何处?都说不出个确切的地方来,若说食采翁山是在盐官(今淅江省海宁县)的话,那个地方是处于钱塘江出口处杭州湾北岸,而端明王是住在陕西,从西至东相距之远可想而知,而且浙江当时是越的属地,文化、经济生活、交通等诸多比不上中原和西安; 其二,周昭王只生二子,而且对汪妃和端明王非常之爱,却把赐给端明王的食邑封在条件较差的地方,这有可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其三,各个朝代帝王给有功臣子和王亲国戚等封爵赐食邑、赐姓等等,这是常事,据记载,周初有候国一千八百,而且有不少姓氏是以食邑为氏的,故也就有可能附和着这种以食邑为氏而讹传下来,端明王正是生在这个时代,若是以食邑而为氏的话,那么翁山就不是一般的地方了,为什么没有其具体地方的记载呢!
后一种传说中,关于掌纹问题,好似奇闻,其实并不是什么奇闻,据有关姓氏史料记载,周朝就有三位帝王因儿子生时有掌纹似某个字而赐姓。如周武王发,有一庶子,生时有掌纹似召字而赐姓危;周昭王瑕的庶子溢(略);周平王宜臼的小儿子,生时有掌纹似武字,遂赐姓武;又如周朝的先祖,也有类似的记载,即周人的始祖后稷(又名弃),有一孙生时有掌纹似鞠字,遂赐名鞠,其子孙后代则以鞠为姓;再就是从苏、浙、闽以及新加坡的“六桂”宗亲的族谱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宋元 (哲宗年号)四年(公元1089年),十二月廾五日,翁玩山在他的“续修京兆翁族谱序”中,详细记述了周昭王封汪夫人为妃和溢公因掌纹而赐姓翁的具体情况,并申明:“玩山愤翁氏之传不知所自,因官历游浙江,凡遇同姓,莫不遍询,遂得古本谱书,乃知受姓所自及先世之详,遂缮成一谱,凡实录以记之”,如此看来,这后一种传说应是详实可信的。
潮汕翁姓,都是端明王的后裔,瑞明王溢公就是周朝翁的始祖。原住于陕西陇西郡(置甘肃省时归甘肃所辖),到周朝翁的第四代孙大连公迁徒到长安都仁永贵里(现西安市属)居住,一直安居六百多年,在这期间,唯有第十八代孙田公授冀州刺史。到春秋未战国初时候,诸侯割据,兼拼称雄,战事不己,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日甚。霸者为扩大势力,巩固自己的霸者地位,不得不打破国界延揽人才,另方面,中原的文化、经济生活、商业交通等较为发达,人才也渐向东流,溢公的第廾七代孙弘公(生于周敬王七年,即公元前513年),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携眷迁移到梁㈠元城㈡居住,出仕楚国左承相。之后,历代人才辈出,子孙兴旺发达,到东晋石勒之乱时候,随着中原仕族大量南移,弘公的第廾七代孙(周朝翁五十三代),鞠公和弟郜携眷渡江南下,到浙江省睦州的桐庐避难,不久南方的王敦又判乱,即东晋永昌之乱,浙江则首当其冲,人民纷纷逃离乡土。于是,鞠公的长孙淋公(周朝翁五十五代),又迁移到江苏润州的丹阳居住,而繁衍于丹阳,吴郡一带,郜公之子携眷同亲友则迁移到浙东
(1)
定海,后又展转到慈溪、余姚、世明等地而繁衍于浙东一带。
到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鞠公的第七代(周朝翁六十代),孙轩公,任德宗王朝的朝请大夫,建州刺史,因有大勋而赐郡京兆,故有京兆翁之称。后迁官到福建任福州、泉州、漳州刺史,并定居莆田县竹啸庄,是福建翁姓始祖。轩公生四个儿子,长子何公,随父居于莆田竹啸庄;次子僖公居于崇安建阳;三子传公,分居于建州丹山;四子信公,分居江苏省丹阳。轩公的笫四代孙承绪、承训迁居于浙江省的慈溪、温州等地。
到轩公的第六代(周朝翁六十五代)孙乾度公,官至郎中,居河南,生六个儿子,长子处厚,次子处恭,三子次易,四子处朴,五子处廉,六子处休。于宋太宗开宝元年,建隆元年和雍熙二年,分别三科考中进士,堂号称“六桂堂”,而显誉全省及江南一带,兄弟六人各负官职。当北方胡夷入侵中原时,英勇顽强抗击入侵之敌,由于敌众吾寡,又得不到救援,而且粮绝矢尽,第三桂处易公壮烈殉难,其余五兄弟同样遭到失败,在逃难中,一桂处厚公改姓洪,二桂处恭公改姓江,四桂处朴公改姓方,五桂处廉公改姓龚,六桂处休公改姓汪,从而各成为这五个姓氏的另一支派。后来,子孙后代,知道原是同出一宗,“六桂堂”则成为六个姓的联宗堂号,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六桂宗亲恳谈会”上,决定筹备成立世畀“六桂宗亲总会”,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轩公另一第六代(周朝翁六十五代)孙玄度公,生四个儿子,长子俊、次子杰、三子伦、四子佳。
俊公,字世承,号天续(周朝翁六十六代),自幼聪明过人,熟读经史,过目不忘,博学能文,被皇帝提升为将士郎,宗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受命到广东潮州任府学教授,遂偕弟杰公及家眷到潮州府赴任,成为第一批入潮的翁姓,也是潮汕翁姓的始祖,因工作操劳过度,在职四年病故,子孙迁徒到揭阳尖山落籍,其子孙后代繁于潮汕各地,惠来县的威震敌掳,名扬中外,成为举世闻名的抗日英雄翁照恒将军,就是俊公的第廾五世孙。俊公之弟杰公,字启鮀,则在汕头市的鮀浦落籍,四弟佳公,字坚固,其后代子孙也从福建的永定、上杭迁移到惠来县的梅林、云落和梅县等地居住。
六桂的一桂五世孙普珠公之次子亨,字守义,号同州,由福建清江黄石青蒲迁移到广东澄海打铁洲、大路居住。四桂的长孙天纬中进士后迁官从福建莆田打铁巷迁移到广东新会县,后有子孙迁移到潮阳铜盂、玉屿等地居住。六桂的四世孙景倩,由莆田埭头乡移居广东潮州的塘步,六桂的十二世孙雄公,号秀峰,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福建埭头东林乡迁移到广东汕头鮀浦举丁村居住,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公就是第六桂的十二世孙。轩公的第四世孙郜公和十六世孙垂谟公,由福建莆田文武里迁移到广东饶平县军寨居住。
从福建迁移到潮汕的翁姓,繁衍于粤东各市县,并且繁衍于海南、港澳,上海,台湾等地以及海外各个国家,现在潮汕地区翁姓人口有十多万人。
注释:
㈠《五千年大事记》第34页末行曰:“秦强盛以后,先兴兵袭击魏国,魏大败,割地请和,并自安邑(现山西安邑县)迁都大梁(现河南开封县),以避秦”。开封北部,东部都是梁的属地。
㈡《辞海》653页曰:“元城,旧县名,汉置,战国时为魏公子元食邑得名,治所至今河北大名东,其后屡有迁移,北齐废,随开皇中复置。唐初曾并入贵乡县,开元移治今大名东,与贵乡(五代汉改大名同城而治),五代唐曾改名兴唐,元初并入大名县,后均复旧,明初移治大名,1913年并入大名县”。元城属梁割地,又是赐给魏公子元而得名的,后置河北省划归河北省。元,原同音,而且查无原城地名,看来应是元城。

翁 森
2008年10月11日写于汕头市

赞(1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谈潮汕翁姓的由来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1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1

    现河南洛阳市嵩县的翁姓原属于哪个地方的

    风铃2年前 (2022-02-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