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了近两年时间编撰的《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开始开印,并由线装书局陆续出版。据悉,第一辑共十种书,分别是《翁卷集笺注》《章纶集》《赵廷松集》《徐炯文集·徐德元集·徐乃康集》《黄式苏集》《洪邦泰集》《朱鹏集》《道光乐清县志》《雁荡山志》《乐清谱牒文献选编》。
其中,由我市学者余力笺注的《翁卷集笺注》,系统研究了翁卷及“永嘉四灵”的艺术观与人生观,着重揭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对民生的关注,对一些较混乱的观点,如四灵诗与“江西宗派”、与道学诗、与姚合、贾岛的关系等等作了澄清,特别是以翁卷的创作实践和相关史实为据,批驳了四灵“识见太浅、境界太狭、寄情偏僻”的偏见,从而使该书屡多亮点,颇受关注。
辩驳历来成见
在通常诗词爱好者眼里,翁卷是一个与世无争、隐逸闲散的人,诗作大多吟咏山水田园,对政治时事并不感兴趣,但余力在深入研究翁卷的行踪与诗作之下,在该书里认为,翁卷还有另一面,作为南宋知名诗人,他曾经提剑走向抗金前线,而这被人一再忽视,也就是说,翁卷同样是一个爱国诗人。
由于生前曾经与不少官员唱酬交往,翁卷被贬称为“江湖谒客”,余力认为,这是全无丝毫证据的诬陷。因为翁卷唱酬的官员大多是其同乡,有些是其亲友,有些是向他学诗。除此之外,根本没去拜谒过一个达官贵人,更没有接受任何官员的钱财。他所结交的官员,如包履常、蒋叔舆、徐瑄(徐玑弟弟)、曹豳、周端朝、赵建大等,清正廉明,当时有口皆碑。他们平时关系密切、无话不谈,这也为翁的以诗劝政提供了契机和可能。这些诗乍看是应酬,实际上是传导民声民意的另类“请愿书”。
看似远离红尘的翁卷对弱势群体的痛苦其实有着深刻的感受,对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亦暗表同情。典型的,比如他的《东阳路傍蚕妇》就真实传导了底层百姓在重重压迫和剥削下的呻吟。为此,他以诗反复劝告当官的友人广行善政,例如其《送吉水包长官》一诗,诗里的包履常为包拯后人,被朝廷派往江西当吉水县令时,正面对农民起义的严峻考验。以往的送行诗,一般不是站在官的立场,发庙堂声,诅咒起义,极叫嚣镇压之能事,就是为友人担心,效前人“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穷哀婉凄恻之辞令。翁卷却词平气和,闲聊农事,向说苗论琴、大谈“济物心”“修净化”,于谁有利,不言自明。
此外,如《送陈喜父为彭泽主簿》企盼“政公”,《送曹西士宰建昌》期待友人曹豳再行“惠慈”之政。那种年代,地方官员的工作多半是催赋逼税,翁却不厌其烦地劝人做清官,从他笔下发出的固然是他的声音,然则,何尝不是劳苦大众共同的期盼?
翁卷诗反复奏鸣的旋律是“清和”。据统计,“清”是他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诸如“清俸”、“清风”、“清虚”、“官况清”等,多数“清”字都与政府官员有关,翁诗的这些“清”,作为“浊”的反题,无疑寄托了广大人民强烈的反腐败要求。
四处搜寻版本
在《翁卷集笺注》之前,翁卷诗集曾经作为《永嘉四灵诗集》的一部分,被列入“两浙作家文丛”,1985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体例是有点校无注释;同时,历年来,翁卷诗也被不少选本选注,但将其全部诗作予以点校、注释、笺疏,却是首次的,为此,余力付出了比前人多得多的精力。比如,点校笺注必须建立在占有历代流传的全部版本的基础上,于是,为了搜寻翁卷诗集的每个版本,余力辗转于各地图书馆,不辞辛劳,找到不同版本的翁卷诗集或选本近三十种,其中,四库全书本《西岩集》和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翁氏抄本《西岩集》等多种版本,为浙江古籍出版社整理本所未见。
去年,《翁卷集笺注》进入出版流程后,余力猛然想起《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载有“宋元诗六十一种”之《苇碧轩诗集》四卷尚未找到,心有不甘。于是要求把印书日期往后延。先跑宁波,找了天一阁,找不到;就通过朋友找朋友,层层转托,借众人之力,进行全国搜索,网上找,卡片箱里翻,找了北京找上海,国内有名的几大图书馆都没找到。后来甚至托朋友在海外查找,也没有收获相关信息。由于丛书的出版时间已不能再拖,只好决定暂时放弃。这次大搜索,虽以无果而告终,为此流下的汗水却是历历在目的。
据悉,正是在尽量占用版本的基础上,经过对比,《翁卷集笺注》收诗达到145首,较浙江古籍版多了7首。
年谱与诗作编年
给翁卷编年谱,给翁卷诗依年编次,余力坦承,这是一种硬起头皮来做的尝试,劳累自不必说,最痛苦的是有力无处使,没有参考资料可以找。但这等于老老实实从基础做起,借此解决疑难问题,然后研究他的心灵、创作是怎样发展的?这个心灵,同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何关系?从而再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客观公允的结论。余力认为,要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翁卷,看到他成长的经历,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然而历经八百来年,如今幸存下来的“永嘉四灵”史料早已是凤毛麟角,翁卷的史料又是四灵中最少的,于是,从他的诗中及其友人的作品中寻找他的脚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余力表示,为了找翁卷的一个脚印,往往要跟踪他的好几个朋友,为了找其中一个人的相关信息,得翻遍《全宋诗》、找遍宋人相关文集的每个角落,折腾了几个星期几个月,有时却一无所获。
而找到了人,找到了证据,还有个判别真伪的过程,等于一个人既当侦探,又当检察官,又当辩护律师,又当法官,翻来覆去,略有所获,也就自我庆祝,权当苦中作乐。正是通过大量调查,余力得以改正了以往翁卷研究的错漏,如四灵诗友中的赵希迈、赵端行,其名字、里籍、身世在国家社科重点工程《全宋诗》、《全宋文》的作者研究中存在淆乱,此外,还有同一个人被拆做两个人,不同的四五个人被捏成一个人等等。
笺注独具特色
在坚持以翁解翁,以宋注宋的基本原则下,《翁卷集笺注》力争灵动,甚至打破常规。凡在互联网上和普通辞书上找得到的词汇、人物、事件,一律从简或不注。但也有例外,如翁卷《送人游天台》诗“莫学他刘阮,经年忘却回”的“刘阮”,这个典故早为读书人所熟悉的,注文不但无减,反而比通常的注释增了一段:“这类入山遇仙的故事,几乎出自同一‘糖糕板’;不同的是刘阮的奇遇增加了仙凡合欢的风流韵事,食色两得。从此惹得许多轻薄之徒想入非非,都想去天台山里碰碰桃花运。诗人借刘阮故事与好友调侃,诗意不多,但可见他有很强的家庭责任心。”这看似多余的议论,却对翁卷人格做了侧面揭示。
《翁卷集笺注》选择的注释词条,许多是诗情或创作心理的切入点,文字颇具文学色彩,例如《西风》诗“斗拆”条笺注:“斗:抗争。拆:分开;绽开。诗人选择芙蓉这种短暂盛开、急遽消逝而又前赴后继、热烈而多彩的自然物象,用意何在?‘斗拆’二字,正是打开奥秘的按钮。在诗中,西风是芙蓉的压迫者,芙蓉不甘受凌辱,以柔弱之身与敌抗争,直斗得骨分满地,血溅树头,终以其‘繁红’显示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芙蓉寄寓了以死亡为美的心理情感。一个‘拆’字,令人想起屈原那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操守,诗人以芙蓉赞颂了人类为正义而战的英勇牺牲精神。”
此外,由于出身温州农村,余力参加过农业劳动的亲历经验,也给正确理解翁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翁卷诗里提到“蒸泥”、“春华”(春化),这是两个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农业技术词汇,如果换了从校门到校门的学者,就恐难以确解。同时,作为本地人,余力多年对温州地方历史地理的潜心研究,也使得此书增添了不少学术分量。
最新评论
👍 我在上海徐家汇出生和长大,这下对上了。
广西玉林鸭掌糖翁屋
怎么没有浙江台州的翁氏啊
请问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江谷镇建洪村翁氏宗祠堂的来历
福建省建瓯市翁氏六桂堂,据说是五六辈之前从福州莆田下面迁上来的,字辈:德、永、绍、振、嘉、声,了解的宗亲麻烦说一声。
我们村百分之95都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