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闽王王审知与翁承赞

 

 图为历经千年沧桑的翁承赞祠堂

 

图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祠堂的石碑


    开闽王王审知在闽执政29年间,一贯重视人才,思贤若渴,用才面宽。无论是他从河南固始带来的老乡,还是福建本地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注意发挥其作用。所以群贤毕至,对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在北方中央政府当官的翁承赞是一位杰出人才;王审知更是求之心切,求之心诚。
    翁承赞,字文尧。祖上为京兆人。曾祖父翁何入闽为官,定居漳州。祖父翁则迁莆田。父亲翁巨隅又迁到福唐县万安乡(今福清新厝镇桥尾漆林村),翁承赞于唐大中13年(公元859年)出生于此地。一些史书作者不了解其中变化,误把翁承赞写成莆田人,这是应当改正的。
    他少年苦读,立志仕途;但屡试不中。唐景福三年(公元892年),翁承赞33岁时,才考中进士,殿试时荣膺探花。翌年,擢博学宏词科,一时传为佳话。他直言敢谏,震动朝野,累官秘书郎,右拾遗。当时已是唐代末年,朝纲腐败,宦官当权,藩镇割据。他的许多正确建议得不到皇帝采纳,直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恰在此时,王审知兄弟率众到八闽开疆。唐昭宗乾宁5年(公元898年),王审知正式出任威武军节度使,励精图治,保境安民,招抚流民,发展生产,省刑薄赋,注重民生,政绩卓著,引起唐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唐昭宗天复4年(公元904年),唐封王审知为琅琊郡王。时任右拾遗的翁承赞,被唐昭宗封为册礼使。他十分高兴,一为能回到家乡看看,二为能借此结识王审知。在南下途中,他连续给王审知写了三首诗,表达心志。来到福州后,看到故乡近年的巨变,更加佩服王审知,却又不得不返京复命。
他写诗给黄滔的弟弟,表达这种心情:

旧爱神泉结胜游,

金台上客驻骅骝。

岩云断处僧开阁,

海日中时树映楼。

红叶只应迎短景,

朱颜莫惜舍闲愁。

还京未卜重来计,

借笔联名与惠休。

    王审知也十分赏识翁承赞。当翁返朝复命之日,王审知亲自送到南城登庸楼;依依不舍,又送到新市堤码头(今台江钓龙台故地)。翁承赞当场赋诗言志:

登庸楼上方停乐,

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人伤远别,

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时潜与交亲约,

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

缩教地近钓龙台。

    公元907年,后梁代唐。翁承赞归梁后,颇受尝识。此群雄争霸,开始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而王审知奉行“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的策略,主动向作为中央政府的后梁纳贡称臣。公元908年,后梁加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以翁承赞为使。翁承赞得以第二次回到故乡,见到八闽全境大治,回乡之心更为迫切。但不得不返朝复命。他不由赋诗抒怀:

自恨悠悠再别家,

维舟遥忆旧生涯。

日寻云树应非远,

路涌波涛直似赊。

野戍遁书安骨肉,

晚风吹泪对烟霞。

到头不及田桑好,

六印苏秦莫谩夸。

    公元909年(后梁太祖开平3年),后梁加封王审知为闽王,又以翁承赞为使。可以说,翁承赞成了王审知与中央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对王审知实施“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的策略帮助甚大。他立马写诗给王审知,通报喜讯:

龙墀班台漏声长,

竹帛铭勋扑御香。

鸣佩玉阶辞圣主,

登车梓里册闽王。

一千年积江山瑞,

十万军生雨露光。

吟寄短篇追往事,

晋文事业不寻常。

    王审知也十分高兴地接待翁承赞,并将他的家乡改名为“文秀乡”,他居住的村庄改名为“光贤里”,将他的故居赐名为“昼锦堂”。翁承赞虽不得不再次返朝复命,但作“蒙闽王改赐乡里”诗以明志:

乡名文秀里光贤,

别向钧台造化权。

阀阅便因今日贵,

德音兼与后人传。

自从受赐身无力,

向未酬恩骨肯镌。

归阙路遥心更切,

不嫌扶病倚旌旃。

    又过了三年,至后梁乾化2年(公元912年),朱温被儿子杀死。第二年,新皇帝任命翁承赞为“福建管内盐铁发运使”。贞明2年(公元916年),翁承赞被升为谏议大夫。在这8年期间,他继续承当后梁与王审知联系的桥梁。但他进一步看到北方政权的不稳,回到福建的决心更为坚定。这一年他60岁,便正式向后梁皇帝申请退休回家,获得批准,并加封“弘文馆学士”衔。
    王审知经过近30年的渴望,终于得到翁承赞,便立即授以“同平章事”(即丞相衔)。翁承赞也不辞高龄,为王审知出谋献策,协助治国安邦。他看到当时在王审知的努力下,福建普及教育已得到发展,但尚缺乏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府,许多人才只能从招贤院中吸取,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于是提出办“四门学”的主张。此策立即得到王审知采用,对培养福建当地人才起了很大作用。
    应当提到的是,翁承赞在王审知直接领导下工作虽然只有8年,但由于翁承赞十分了解王审知,王审知也十分赏识翁承赞,故当时八闽一些重要文献,均出于翁承赞之手。如公元918年(后梁末帝贞明4年),王审知元配夫人任昭华去世,翁承赞受命作墓志铭并亲自书写,留下了丰富史料。公元925年(后唐庄宗同光3年),王审知逝世时,也是翁承赞作墓志铭(看来是王审知病重期间亲自交代的)。在墓志铭中,翁承赞倾注了感情。他写王审知体恤兵民:“凡部队劳逸,王皆躬视。士未食不亲七筋,士未饮不近杯水。”“而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民仰之如夏日之阴,冬日之阳。”他写王审知修福州城:“创筑重城,绕廊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他写王审知建海港:“一夕风雷暴炸,霆电显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至今来往蕃商,略无疑虑。”他写王审知注意发展生产:“公暇之际,必极劝农桑,恳恤耄耋。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有出征之役。江南雄镇,欢好乞盟。外城诸蕃,琛赐不绝。”何等朴素,又何等感人。
    王审知去世后,子孙互相残杀,翁承赞苦劝不听,只好以年老为由,辞官归隐。他不敢回到福清,只能远到武夷山中的崇安县,与僧道交游,自号“狎鸥翁”。后唐长兴3年(公元932年)去世,享年74岁。翁承赞的子孙分居各地,其中一支回到漆林村,便以翁承赞的故居“昼锦堂”为址,建起了“谏议祠”(即翁承赞祠堂,因翁承赞当过谏议大夫。)我们来到漆林村,看到历经千年沧桑的翁承赞祠堂,保持完好,令人赞叹。尤其是旧居门前的石拱还在,很快可以恢复原貌。室内的木头大柱虽已改为石柱;但刻有莲花图形的石基座,色泽如新。祠内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间重修祠堂的石碑,写得十分明白。题目为:
   “漆林翁氏重建谏议祠记”。内文为:“盖闻不有前者,虽美弗彰;不有后者,虽盛莫继。溯吾家宗祠,自始祖唐少府监巨隅公构宅漆林,生探花及第、谏议大夫承赞公,水部员外郎承裕公,节度巡官承颖公。叨上赐漆林庄曰昼锦。       后之人因其地构祠以祀焉。历唐至元岁又倾记……”;直至清乾隆37年(岁次壬辰)冬重修,并阖族立碑。悠悠千古。历史再一次证明,凡是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总是不会忘记他的。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闽王王审知与翁承赞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4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1

    浙江睦州寿昌翁洮与翁承赞同为晚唐进士,承赞呼洮公为族兄,承赞为册封使去往福建时,路过浙西寿昌,时已从皇帝身边的殿前侍御史辞乡归隐的洮公为承赞洗尘送行,并互赠诗文,应是翁氏两为先贤的一大佳话。

    浙西翁家9年前 (2015-05-08)回复
    • 谢谢宗亲来访!本来闽浙翁氏最早应为一体的,称为族兄也是正常。

      公习习9年前 (2015-05-14)回复
  2. #2

    请教谁是翁氏入闽鼻祖?

    毫居翁后9年前 (2015-06-15)回复
    • 翁何是入闽始祖

      福建古田翁后6年前 (2018-03-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