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翁氏家族廉政文化的启示

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手书的对联:“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孙修子在修身”

常熟翁同龢及其家族成员的爱国思想和廉政行为,颇为后人称道,这是翁氏世家在文化思想领域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环境保廉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火种的传播,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如翁氏家族这样的血脉延续而承载着的。翁氏爱国廉洁世家的形成,既得益于传统的外部大环境的熏陶,又是家族内部小环境营造的结果。

《常熟璇洲里翁氏族谱》载:“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这些就是翁氏世代相传的祖训。翁氏家训“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强调“知足”“知止”。翁氏祖训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勉励后人为善绵世、读书振家、知足知止。

翁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发挥家族人员的言传身教作用。翁氏八世祖母王氏教育子孙:“读书当务其大者远者,得一科名不足为重也。”“读书为善士,吾子孙也。有不肖,吾死鬼宁绥不来食矣。”王氏首先强调子孙自身的素养和为人,其次才是争取功名。翁同龢姑母许太孺人教育后人:“知读书当求在我者,失一科名不足为累也。”翁同龢母亲许氏临终遗言,劝导子孙贤孝,读好书,为善人,做清官。翁同龢1868年4月6日致函兄长翁同爵,互相勉励要“为政廉静”。翁同龢1856年9月18日致函父母表达自己决心:“保啬精神为守身之一本,敦崇品学为报国之原”。他回忆:妻子汤松病逝前“垂绝握手,有‘为臣当忠,为子当孝’之语”。1871年12月,他致函同辈翁同祐:“望诸子、侄,皆读正书,作好人,无坠门户而已。”在1871年11月11日致叔侄翁斌孙的函中写道:“第一去一矜字,其次守一静字,力行之,方是吾家好子弟,敬之哉!”1877年1月29日,他又写信要求翁斌孙:“著不得半分虚假,此第一等事,科名不足道也。”翁同龢希望后辈翁之缮、翁之循、翁之廉“自立”“厉志进德修业”。长辈们就是这样教育翁氏后人守道自立,固志励 学。翁氏家训代代相传,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很大。

读书倡廉

读书明理,读书对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大有益处。

翁氏为明末以来常熟八大家族之一,翁氏家族耕读而仕,以文入世、经世,成为世家望族。勤奋读书成为翁家世代恪守的祖训,所谓“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读书有赖藏书,常熟又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中心地,翁氏受熏陶,逐步建立起家族藏书。

翁氏藏书始于常熟翁氏七世祖翁蕙祥、宪祥、懋祥、应祥、愈祥兄弟,历时400多年10多代,是罕见的藏书世家,有祖孙藏书家、夫妇藏书家、兄弟藏书家。

翁氏继承了虞山派藏书家的藏书开放思想,强调藏书开放、读书用书、读书做人。翁同龢购得书后并非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总是要找合适的机会介绍给朋友,让同好一起鉴赏,共同享受,现存翁氏珍贵的古籍上留有的题记文字便是明证。不仅如此,翁同龢还主动将私人藏书刊刻印刷,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翁氏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将珍藏捐赠给国家,为此受到中央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的奖励。翁氏为读书而藏书,藏书为读书、用书。翁氏终生与书为伴,丹黄未曾离手,所藏之书多经家族成员的校勘、装治,留下许多批校注本以及题跋本。

在翁氏古居“綵衣堂”大厅壁挂有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是翁氏祖训,倡导读书振家。这总结了翁氏家族数代人的人生经历,强调读书、用书与为善、立业的关系,强调诸方面的统一。相传翁同龢为瞿氏铁琴铜剑楼题联并书“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强调藏书、读书与端人正士的关系,强调要好读书、读正书、做好人。这种藏书思想或曰藏书精神、藏书文化给后人以启迪,我们今日需要弘扬的正是这种精神。

成员守廉

翁氏耕读起家,科甲鼎盛。翁氏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多高,均能践行家训,自立守操,进则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关心社稷民生,退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虑谋有所作为。

翁同龢书用对联“带经锄绿野,留露酿黄花”描述了这种耕读之家。翁氏科第联翩,簪缨不绝。翁氏家族成员为官励精图治,关心民生,清正廉洁,有正气浩然的为政风范。翁氏家族成员大多入祀名宦,特别是翁心存一家,父子入阁拜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名门望族的确少见。翁氏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多高,均能践行家训,自立守操,进则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关心社稷民生;退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虑谋有所作为。直至今日,翁氏家族成员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都在各行各业奋发有为,心系祖国,不辱翁门。

环境保廉、读书倡廉、成员守廉,这就是翁氏家族廉政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翁氏家族廉政文化的启示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2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1. #1

    😛

    公习习6年前 (2017-11-12)回复
  2. #2

    公习习6年前 (2017-11-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