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翁氏宗亲交流|文化|传播网

68年后 《翁同龢日记》终于“回家”了

晚清重臣翁同龢的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日记之一。21日,翁氏后人万戈捐赠“翁氏文献”入藏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这部重要的文献与《翁氏文献丛编》手稿一起落户上海。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这次回归的翁氏稿本中,翁同龢日记稿本共有47册。日记起自清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7年7月31日),止于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即他逝世前七天,持续时间长达46年之久。这些日记是研究晚清极重要的第一手历史材料。翁同龢去世后,这部手稿一直由其后人珍藏。1948年秋,为避战乱,这部日记手稿被翁氏后人翁万戈从上海带至美国。

2000年3月24日,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图书馆获得翁万戈转让的宋刻孤本《集韵》等80种“翁氏藏书”,成为当年轰动海内外的文化事件,双方也由此建立了良好互信。翁万戈之侄翁以均作为代表在捐赠仪式上表示,上海图书馆对文献的妥善保存、规范整理,能使其藏以致用,让更多研究者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史料。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将加紧开展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与馆藏古籍中涉及到翁氏的文献一道,逐步开展专题收藏、专题研究、专题特展、专题服务,并迎合数字化新常态,提供完善的阅览和研究咨询服务,让古籍资源“活”起来,使其得以长久保存并为天下人所用,并确保在2016年向公众推出“翁氏藏品”特展。

据近期报刊所载,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翁同龢日记》手稿,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曾经漂洋过海的翁家先祖珍贵手泽终于又魂归故国,可谓得其所哉。翁家慷慨捐赠的义举,令人敬佩。

身为两朝帝师的翁同龢以宰辅显职位居朝廷权力中枢,日常应酬往来的封疆大吏、文人雅士数以百计,虽然他未能像曾国藩那样以分鉴之术辨别人才之智愚诚伪,但亦以自身的人生阅历在日记中对同僚及来访者一一加以评判:

“饭后访晤刘岘庄制军,此人朴纳有道气,迥非流俗所能及。”(《翁同龢日记》1484页,中华书局,1989年。以下简称《翁记》)翁同龢对曾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印象甚佳,虽然刘是高官显宦,身上却能保持“朴纳有道气”,非一般的庸官所能比拟。

“送刘岘庄,有客在座,送客留余,深谈宫禁事,不愧大臣之言也,濒行以手击余背曰:‘君任比余为重’。”(《翁记》2770页)在此,翁同龢再次赞扬刘坤一谈吐“不愧大臣之言也”,可谓推崇备至。而后者亲热地拍拍翁的背,推许翁在中枢的责任重大。说明两人交谊甚深,非同一般。

或许是政见不同积怨甚深罢,李鸿章其人在翁同龢日记中基本上就是一个负面形象:

是日直隶即用县李映庚来见,直斥李相为邪,语语峭直,此非干进不遂之士,乃有胆识有血性者也。(《翁记》2718页)

一个小知县竟然在翁府斥责朝廷大臣李鸿章“为邪”,词锋犀利,翁同龢在日记中还赞誉他“乃有胆识有血性者也”。可见翁李不和昭然若揭。数月后,翁氏日记又载:“李鸿章革留摘顶,责令严防各口,并亲历大沽、北塘。”(《翁记》2754页)。

李鸿章在晚清担负内政外交之重任,加上国势不振,时在风口浪尖上,遭到朝野各方抨击。据《翁记》记载:刘锡鸿弹劾李鸿章“跋扈不臣,俨然帝制”,且有里通外国之嫌疑;梁鼎芬上折,“以杀李鸿章为言”。这两人都位卑言轻,朝廷不会轻易听信及采纳。但翁同龢本人的另一条评论却意味深长:

闻合肥相国之幼子(颂阁之婿,今年十五,极聪慧。)于初六病卒,三日病耳。相国初五寿,将吏云集,致祝之物争奇竞异,亦已泰矣,倚伏之理可畏哉。(《翁记》2500页)

按常理来说,朝廷同僚一个“极聪慧”的幼子夭折,论者应有怜悯哀悼之意,但翁只是一句“倚伏之理可畏哉”,语意冷峻凌厉。古人曾告诫为官者“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李鸿章七十岁生日,大肆炫耀祝寿,场面宏大,门生故吏“争奇竞异”地敬献礼物,岂非穷奢极欲?倘要刨根究底地追溯这些礼物的来历,无非都是天下黎民的“民脂民膏”,竟要供奉你李某一人享用。“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穷奢极欲,必遭天谴,故而摆阔一日,第二天换来的后果就是幼子突然夭折,这就是翁同龢所说“倚伏之理可畏哉”之深意。说白了,翁氏之言只是运用具体事例阐发了二千多年前老子揭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及“祸福倚伏”之哲理而已。

《翁记》评判的人物颇多,如说左宗棠“在总署招威妥玛饮,谈次有风棱,差壮中朝之气”(《翁记》1550页)。这是赞扬左氏面对洋人风骨凛然,为清廷扬威争气。评盛宣怀是理财高手,即“今之卜式、桑羊也”(《翁记》1278页)。评谭嗣同“通洋务,高视阔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翁记》2904页),描绘了官家子弟昂首阔步的傲态,相当传神。不过,翁同龢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先贬后褒,前后有大幅度的转换,表明他对人物的识别能力远逊于曾国藩、荣禄一类的高手。

赞(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翁氏源流 » 68年后 《翁同龢日记》终于“回家”了
分享到: 更多 (0)

留言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